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资助工作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在助困的同时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已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在相关研究中,"资助"或"育人"单向研究多,通盘研究少;具体措施研究多、理念挖掘少。本文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变迁的实际,从契约与契约文化的内涵着手,指出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理念的重要性,并从"利""理""义""信""法"五个维度提出培育契约文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儒家肯定"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儒家主张"见得思义""以义制利""以义克利",行"义"获"利";其"义利"观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大有裨益。儒家学说十分关切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义"排在第二位。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依照儒家的"义利"观念,"义"与"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面临且必须处理的现实问题。肯定义利兼有,是儒家人物辨析"义""利"问题的基本前提,在处理"义""利"关系的时候,如  相似文献   

3.
2019年以来,围绕破解"政府投入负担重效果差""农村文化服务不均等""文化活动开展太单调、群众满意度低"等现实问题,诸城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文化事业供给侧改革上精准发力,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承办、企业赞助,在辖区235个社区搭建"炫艺龙城"全民综艺大赛流动大舞台,让"百姓登台唱主角""群众演给群众看",开辟出一条由"建"文化、"送"文化向"种"文化、"产"文化的新路,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义"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伦常概念,意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彰显了鲜明的"公共性"色彩,具体又反映在其与"仁""礼""智""信"等伦常概念的关系中。在公共道德教育领域,践行孔子的"义"伦理思想,可通过弘扬民族大义、秉持社会正义、坚守行业道义、倡行个人仗义的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周克臣 《湘潮》2016,(4):262-268
我们在研究湖湘文化时,通常习惯于将其"精髓"寄托在男性身上。事实上,湖南女性即"湘女",同样忠实地传承了湖湖文化的秉性,除了有"多情"之感,亦不乏"豪迈"之气。"革命"中,的"豪迈湘女"己多有论述,在湖南体育领域,女性同样充当了崛起的急先锋。一,敢为人先:湖南女子体育的历史沉淀湖南女子体育的兴起,始于周南女子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各省士绅受光绪帝"立意维新""变法自强"思想的影响,提倡女学,各地  相似文献   

6.
正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儒家看来"勇"也是一种道德德目,与"仁""义""礼""知"等道德德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制约。勇德是以"仁"为根源、以"义"为约束、以"礼"为标准、以"知"为判断、以"中庸"为旨归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奋斗》2017,(15)
正1946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贯彻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决定将从延安转移来东北的一批文化和教育机构集中于佳木斯,开辟工作,宣传新文化。一时间,延水河畔的歌声、延安窑洞的集合声,在黑土地上传播开来,铸就佳木斯史上辉煌一页。当时迁移到佳木斯的文化机构有"部队文工团""东北大学""东北鲁艺学院""东北画报社"  相似文献   

9.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权,王符、仲长统、荀悦等人借助易学阐发了一系列社会批判思想.这些思想更多地摆脱了象数易学的束缚,在义理解<易>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并促使易学最终向玄学转型,成为东汉后期易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易经》,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概念,就产生于其中。后世学者按其义先后创造出"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词汇,激励人们革故鼎新。1910年蔡元培再创新词"与时俱进",宣传进步、创新。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跨越世纪这个关键历史时点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严峻考验中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与时俱进"更深刻的含义;用一系列创新、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使这一古老词汇在中华民族史册中彰显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5,(5)
<正>黑龙江省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以"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等为代表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浓郁地方特色的"边疆文化""域外文化"及独特的地域优势形成的"冰雪文化"等相呼应,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对黑龙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繁荣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制定规划,加大投入,走政府促动之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其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笔者近日赴西欧参与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专题调研考察。调研期间笔者发现,"治理"在西欧是一个热门概念。在西欧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治理"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并通过在这一概念之前加上修饰性、限定性词语而衍生出相关概念群,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等。但到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法治,即用法治的思维管理社会事务,用善治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改变现有的不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治理范式,按照"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公平化待遇"的原则和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法律至上""服务大众""和谐共生"的理念,关注民本、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研究是西方政治学研究者的重点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一种话语,向纵深方向拓展。检视西方社会研究,可以总结发现它的发展有三大流变过程:从“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到“与政治社会的同义”,从“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到“多种属性的赋予”,从与“经济社会的分离”到“文化与公共交往领域及第三领域的拓展”。在三大流变中,其核心议题一直在围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形成了合二为一、二元分立和胶合互动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老子表面主张"无为""无知",实质是"有为""有知"。这可以通过老子与庄子对于"有"的认识的比较和通过体味以"道"为基础的知识来认识。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是有着现实的内涵的,即自然无为;庄子则注重无,而否定有。老子的知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知识,是真善美智的统一体,而不是制度化的、经验性的有限的知识。老子的"无为""无知"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微文化是一种基于数字信息、数字通信和相关技术的亚文化现象,以微博、微信等为发端和主要传播平台,以个体化和微观化为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微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整合、社会动员和精神导向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功能,理应探索其在微文化语境下的建构路径:其一,针对微文化的社交化和部落化特征,及时匡正网络舆论导向;其二,针对微文化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特征,推进"微创作""微传播"创新;其三,针对微文化的碎片化和快餐化特征,构建新媒体监管体系和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空谈不仅无益而且往往误事,实干则会成就各种实际的业绩。对于官员的治国理政而言,有更高的要求和警示,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陈寅恪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东汉末年,由于政治暴力的禁锢甚至摧残,当时的名士们如郭泰等人,一改以前直接批评朝政得失的做法,而变为对抽象理论的辩论研讨。通过这样的方式,远离政治风险,逃避政治祸端。于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东汉时期的"夺席谈经"等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他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  相似文献   

19.
如何从学理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阐释清楚,范畴研究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构思路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范畴的内容可以表现为:"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新时代与百年变局""制度与体制""政府、市场与社会""公平、效率与可持续""人与自然""民主与法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安全与发展""独立自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民族复兴与人民中心"等十二组范畴,每组范畴具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十二组范畴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一个具有严整性的范畴体系,从而建构了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统编的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存在着内容逻辑顺序与教学规律相矛盾、课程内容与各校文化环境欠融合、本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有重复、本课程"德"与"法"内容分量比例不合理、课程内容与教学学时不匹配等问题。本文提出要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事求是""顺应形势""参照大纲"等原则,从优化课程内容数量结构、逻辑结构、时序结构、特色结构、难易结构、考量结构等方面来提高课程内容对教师和学生的合宜度,从而提高该课程综合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