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7,(6)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硬核即社会哲学范式是不能改变的,人学范式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硬核"的新"保护带",因为它契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需要与满足需要正是范式转换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李月玲  王秀阁 《理论导刊》2012,(8):42-43,4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及外部环境不断变迁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二者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经历了从"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转换,尽管是为了克服与之对应的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而受到不同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研究范式,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弃"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利弊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研究文献、课题等资料的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思潮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影响范式",这一范式以研究社会思潮的"影响"问题为基本学术旨趣,围绕"影响-批判"这个基本范畴,形成了以"思潮批判"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另一种是"引领范式",这一范式以研究社会思潮的"引领"问题为基本学术旨趣,围绕"引领-共识"这个基本范畴,初步形成了以"主体引领"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未来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思潮研究范式更好地实现由"影响范式"向"引领范式"的转换:要在继承"影响范式"研究成果基础上谋求范式转换,紧紧围绕"引领人"这个核心问题推进范式转换,在回应实践问题过程中最终完成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肖应连 《学理论》2013,(29):352-354
受到某些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迫灌输性、政治规范论、理论教条主义、封闭性为特征的范式;为了迎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当代高校政治教育范式应向"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人学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治建设研究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已经运用了比较现代化、个人——国家、国家——社会、制度主义以及后现代化等范式,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要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研究,我们中国政治学科还必须树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的强烈的使命感,让多种研究范式并存并发展和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同时,还要将构建一种真正的解释性民主政治理论和规范性民主政治理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无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但在实际研究和理论阐述上,马哲史家们遵循的认知逻辑,既有遵循以世界观为终极解释原则、以"形态论"为标识的本体论方法,也有遵循以本体原则与认识原则相统一为思维前提、以"范式论"为标识的范式论方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是"形态论",即以"解释教科书原理"为其根本特征;当下时代,中国主流的马哲史研究方法论越来越趋向"范式论",即以"多元研究范式解释马哲史"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治理理论被引介到中国后,迅疾成了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领域。通过回顾近年来的治理研究,有助于厘清治理研究所处的历史方位,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条件。从研究范式的角度看,治理理论研究可分为五个经典范式,分别是历史主义范式、比较制度分析范式、结构功能范式、政治系统论范式、国家-社会分析范式,学界在这五个范式下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其中,国家-社会分析范式是现有研究中的主流范式,国家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与社会互动论是其三个主要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空场"在客观上形成了构建当代文化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困惑.但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致思理路,我们还是能够准确把握内蕴于其中的文化指归,从而确立构建文化哲学思维范式的前置性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强调和关注.其次,马克思主叉哲学的人学转向为文化哲学思维范式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阐释为文化哲学的论证提供了生存论意义上的论据.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着眼于人的全新生存方式的理论解读展现出明确的文化指归.无论是着眼于文化现象的哲学分析,抑或是立足于文化视角的理论阐释,当代哲学研究已经扬弃了单纯的理性思辨,转向对于人的存在的文化解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转向对于后世哲学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文化哲学思维范式正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指归在当代的理论延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主要有国家主义、本土化、新制度主义、现代化等四种范式。虽然各有特点和优势,但是这四种研究范式过于注重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家、社会元素在乡村法治场域中的张力逻辑,强调乡村作为"国家治理单元"和"基层社会自治单元"的二元属性,在分析理路上存在明显的限度。基于此,在对四种研究范式进行检视和整合基础上,结合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研究范式,从国家——社会的中观层面考察城乡融合演进的上下、内外因素,并以城乡融合作为分析视角,对新的研究范式做出尝试性建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讨论媒介变革中的两种范式--"数字革命范式"和"媒体融合范式"加以比较,并从媒体融合范式的理论框架出发,试图重新阐释中国媒体融合进程的主要特征与政治逻辑。从这一框架理解政府主导下的媒体融合进程,能够清晰地辨析出,这种政治与技术、产业间的互动可以有效地纠正技术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偏向"。中国的实践也反过来丰富与拓展了媒体融合范式的涵义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在我国已经形成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或重构;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探讨;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操作层面的观照;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的人学成分分析.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着理论资源借鉴上的偏颇、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失衡、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分离、历史和现实的割裂以及自觉建构学科意识的混沌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要自觉克服这些问题,走上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本质的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价值取向、目标、主体观和方法的现代转换,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逐步过渡,不断践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张立文先生的致思之路上,不仅有着对中国哲学史及其研究方法的系统论述,还有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语境的哲学理论的建构。细而言之,从最早关于周易、朱熹思想的研究,到新近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从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的归纳演绎,到传统学、新人学的步步推进,最终到和合学的融通开创。可以说,张立文先生的研究历程,正是从"史"到"学"的演进,是对中国哲学进路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5.
陈红 《理论探讨》2004,(3):22-25
别尔嘉耶夫的人学思想饱含着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存的深刻的生存论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其人学运思的基点,自由、创造、个性的人学主题,以及对客体化世界进行批判的现实关切中。别尔嘉耶夫人学的生存论意蕴表明其人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的哲学范式,一种理解世界的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主要以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线索及其本身囊括的领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种解释模式的研究。特别是把党的政治建设从党自身建设领域中抽离出来,并将其放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加以考察,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创新性研究生长点。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颇多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话语范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研究思潮对于中国乡村研究的渗透发轫于乡村研究的两大课题: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基层治理。其理论预设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另一种是"社会中的国家"。"国家—社会"分析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国内某些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式,对于中国乡村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其局限也非常明显,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反思并超越。  相似文献   

18.
林毅 《理论探讨》2019,(4):33-38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创新发展既需要对西方主流理论进行反思,更需要唤起建构本土理论体系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在构建本土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将经典阐释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有机结合,发挥了巩固政治根基与理论根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发现真正关键的中国问题,并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框架内展开学理化的研究,又将对构筑本土化理论的学理基础提供助力。同时,创新中国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范式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处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研究、单一学科与多学科研究、国外研究范式与本土研究范式的关系,才可能把中国本土理论的创新推入一个自觉的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唯物史观的哲学,是人学的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本文从哲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解读了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想与辩证法思想,以期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苑晓杰 《理论探讨》2004,(5):119-121
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中共党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又固化、更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从而使中共党史学呈现出全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