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剖析黑格尔的叙述语言,揭示黑格尔对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特殊处理,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方法的秘密: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发展内在地隐含了哲学发展的历史。黑格尔对意识发展方式的描述所依托的是他对认识论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的认识。他对哲学史上唯物和唯心两条路线的矛盾运动的研究是唯物的和辩证的,但他把哲学史当做哲学的对象,以对哲学史的研究代替对世界本身的研究,把哲学史发展中存在的认识的矛盾运动当成世界本身的矛盾运动,就是把认识论当成本体论。用认识论来描摹本体论、用认识论的问题附会本体论的问题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的重要特征。将认识论和本体论纠结起来、混淆起来,是黑格尔哲学方法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6)
胡塞尔的本体论即是其纯粹意识理论或先验主体性理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即是实践本体论。胡塞尔的作为"本体"的纯粹意识是内在的"存在",而实践则是融贯内外的活生生的"存在",前者不是本源性的东西;纯粹意识表面上有"绝对性",但它其实是相对于实践的;在实践观的视野中,意识是所谓的"纯粹的"存在,但这不是本体性的奠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本体论,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维度,我们须面对实践本身。实践的产物、现存的东西、具体历史条件等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评判和改变。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家、批判理论家、解释理论家”和“后现代主义论者”这一理论家团体 ,构成了90年代重建运动的第四个重要学派 ,它与“新公共行政”运动直接关联。“解释理论家”的理论渊源 ,是六七十年代社会科学界实证主义者和功能主义者所采取的“客观”方法的反动。他们以现象学(对建构社会现实的“主观———交互主观”关系的解释)为取向 ,旨在探索和阐明艰涩深奥的有关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并把它作为构筑公共行政新的知识基础的一种方法 ,使公共行政研究筑基于这种方法之上。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 ,一批美国公共行政学术成果深受这…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科赫(Christof Koch)等神经生物学家开始关注意识问题研究,反对传统意识研究中的语言分析和现象学方法,主张应当用神经元活动对意识现象进行还原,利用神经生物学方法进行意识研究,寻找意识的神经关联物。克里克和科赫作为合作者对意识的神经关联物进行了数十年的探寻,本文梳理了他们研究的发展轨迹,考察了他们的NCC理论对于意识的"困难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感性”在早期马克思那里不仅只是一个知识论向度的日常经验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存论向度的、具有“现象学视野高度”的哲学概念。从“何以可能”“何以界定”“何以展开”三个维度对该“感性”概念进行现象学阐释,认为“现象学视野高度的感性”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一种“体验”,而不是人的感性直观的一种“认识”。以此“感性”概念的现象学阐释为线索,认为马克思哲学开启了“双元”变革:在本体论上,由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实践”就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始源的生存情态——主客体之间本源性的一体性、对象性关联;在认识论上,由符合论的真理观转变为实践自明性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9,(10)
《精神现象学》表明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自己构建自己的道路"是一条作为完满体系的、以达成"实体即主体"为旨趣的"科学"道路;并且,"按照这个方式"呈现出来的意识即"绝对知识",是在运动过程中开显自身的那种终极"目的"。而以上所谓"科学"道路的"构建"与意识运动的"呈现",实际上又贯穿着整部《精神现象学》。因此,在从"科学体系"到"绝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达成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总体理解——一种历史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乔治.布莱是日内瓦学派最杰出的批评家。他在《批评意识》中提出一种意识的批评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是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的认同,其途径是通过作者的"我思"去发现其独特的意识表现形式。这是一种现象学的文学批评,它为我们的文学批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什么?有一种回答: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总览哲学,哲学史这一纵与基本方式和当代哲学观这两横而构成,对哲学自身的追问、解释和回答的关键就在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解释和反思哲学是一种不同于常识、科学、艺术思维方式的思维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那么何为"反思"?这并不是指我们常识意义上的反复思考,而是说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的思维方式。而对反思的进一步认识,更需要我们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入手进行讨论。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进程出发,重新理解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性,并且从此问题到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反思"的思维方式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质有三种主要观点: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三种观点互有参差,其中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既不认同传统物质本体论,也不赞同实践本体论,而指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把握并贯彻活生生的具体的和现实的人的观点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哲学解释魅力,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问题丛生.  相似文献   

10.
史亚娟 《学理论》2013,(18):51-52
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意向性学说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它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者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意识的关系。意向性是现象学里必不可少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