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确认识资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新时代人民赋予党的历史责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问题研究,要从大历史视野中回看党对资本认识的演化过程。从党的四个历史时期看,党依据我国国情、世情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对资本的认识。从建党初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前提认识资本,到新时代重点认识资本的特性以提升驾驭资本的能力,体现党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当下研究资本问题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认识、准确把握资本运行的规律,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使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探索驾驭资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综合来看,新中国70年来,在探索驾驭资本发展的历程中实现了从奠定探索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阶段到社会主义驾驭资本的深入发展阶段的转变,党和国家对资本的认识图式也从不确定的摇摆状态转向驾驭资本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要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性并不断激活财富增长,就必须把资本放置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最大化运行,如此方能洞悉资本禀赋的积极性质和历史极限。在基础层次上形塑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资本力量,在理念层次上完善资本运作的制度保障,在实践层次上明确资本运作的边界来克服资本悖论,在战略层次上开辟出资本运作新空间,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贫穷走向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对资本特权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特权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特权的地位进行了历史辩证的分析;对资本特权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给予了全面揭示;对落后国家特别是在此国情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摆脱资本特权的路径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文明的深刻洞察和辩证批判揭示出资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资本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出一条从跨越资本到利用资本,再到驾驭资本的现代化之路,历史地开启了辩证看待资本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解构资本文明与资本主义单向锁定、丰富资本文明的辩证蕴含与实践场域、拓宽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现实路径的三重向度上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视角看,在近年来的资本逻辑研究中,存在着一系列应重新审视的倾向性问题。其一,将资本逻辑研究等同于资本逻辑批判的倾向,无法满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资本文明作用的实践要求;其二,将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进行二元对立处理的倾向,未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中理想化的生活逻辑本身就是资本逻辑建构的产物,难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合理的说明与引导;其三,默认资本逻辑具有抽象同一性的倾向,脱离了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治主体性的特点,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步伐,等等。有鉴于此,精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文的基础,分析上述倾向性问题,重构资本逻辑研究的前提预设,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学理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学术界理论界由种种与马克思不同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关于“资本”的观点和看法,汇集形成了一种颇具声势的“话语”;这种“资本话语”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认识基础、深层价值纽带和根本指导思想都处于一种“不在状态”,因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权力、资本和劳动三者的关系,构成了支撑发展的最基本的三维结构。正确处理权力、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当代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权力、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关系到中国能否健康、持续和科学地发展,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社会主义改革全面深化这一实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继承马克思经典作家特别是列宁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就如何预防、遏制资本特权的滋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主要体现为:当前对"资本特权"的预防和遏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正功能,首要前提在于使资本的运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范和准则,关键条件在于增强和巩固权力的人民性以抵制"资本"的诱惑,外延范围上不仅包括对私人资本还包括对以国家名义运行的资本实施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层面,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以及不同形式的混合资本已经在经济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理论层面,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国化明显滞后,理论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资本理论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有的人持有《资本论》过时论的观点而否定其当代意义,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也是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积极推进马克思资本理论的中国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力地回应各种质疑,把道路自信奠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袁伟 《理论视野》2023,(10):5-10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将资本主要看作积累的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发展时期,马克思在积累的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马克思又认识到了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马克思对资本本质认识的这一动态演进过程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澄清当下有关资本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资本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本认识论的问题凸现出来。通常,人们把资本仅仅视为一个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范畴,而把其包含的经济意义与哲学意义、社会意义分割开来,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开创性在于:从哲学和社会的视角把资本视为一种社会力量、一种社会有机体,并以总体性的方式动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实现经济目的。因此,只有从总体性的角度理解资本,才能全面地把握资本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逻辑的存在有着其客观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秉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承认资本、驾驭资本、利用资本、发挥资本文明性的同时,处理好资本逻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保持合理张力的问题。这也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代意义及其实践价值之彰显。  相似文献   

13.
林怀艺 《理论探讨》2007,67(3):10-13
社会资本所包括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要素,对民主的社会基础之奠定深具意义。中国传统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本”,不同于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转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资本的理解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语境,造成对资本的误读与滥用。资本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建构与扩张的过程中既表现出贪婪、血腥、消极、罪恶的一面,又表现出积极、文明、进步的一面。对于资本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应给予合理的评判,既不能以个人意志和个人喜好为标准,也不能以抽象的观念和原则为标准;既不能以道德要求为标准,也不能以完美与否为尺度,而应以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为标准和尺度。在当代中国,资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但它并不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为此,应以理性的眼光科学审视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对待资本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资本主义二重演绎的时代,资产阶级学者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有鉴于此,马克思从资本作为依托物反映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经济形式这一观点出发,深刻诊断出资本式生产实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颠倒反映。资本因不可克服的超越界限与制造界限的冲突,给经济社会良性运转、人与自然友好共生、人的全面发展等带来深重危害。人类既可选择维护资本逻辑的“消极式”扬弃资本路径,更可采用牵引资本服务人发展的“积极式”扬弃资本路径。重视并利用资本文明成果、辩证应对资本二重作用、熟谙资本扬弃的多元性和共同性,分别是马克思资本批判与扬弃思想启发我们对待资本的总体态度、基本思路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社会的一把钥匙.资本既具有破坏性创造,同时又具有创造性破坏.资本的二重性决定了它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是解放人的正效应,另一方面是奴役人的负效应.这种"双重效应"也给当代中国提出"双重任务":既要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发展资本,又要驾驭资本、规范资本、超越资本,尽力让资本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与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乃至全球社会提供了一把钥匙。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外化形态,资本逻辑构成了风险社会的内在驱动力。从风险社会的渊薮出发,扬弃资本逻辑,重建资本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才能真正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个性的压抑,并克服其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18.
元宇宙是由数字技术与资本结合诞生的数字经济新形态。人们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现实世界中人与虚拟世界的联系,拓展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具有全覆盖、深渗透、广延伸等特征。元宇宙中人类社会生活被还原为数字编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都由数字资本主导,由此带来了权力不平等。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元宇宙成为数字剥削的新工具,消费主义渗透其中,为资本向政治领域扩张提供契机。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对元宇宙的资本逻辑进行合理规制,使元宇宙朝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绑架”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资本研究历史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就马克思资本的内涵、资本的范畴、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的含义、资本与资金、资本与剥削以及社会主义资本范畴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的历程可以用"商品-货币-资本-公有资本"来概括,其中前三个概念借用的是<资本论>中描述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概念,第四个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要建塑的特殊概念.其中每一个后者都是前者的派生,同时又是对前者的提升和优化.本文对此的论证是从资本的善恶二重性谈起;进而从方法论上辨析对资本应是扬弃而非抛弃,特别是系统论意义上的扬弃;最后推出总论:中国改革是对资本的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