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肇始于社会治安领域的综合治理原则,目前已经成为网络治理的国家方略。面对复杂的网络治理任务,网络治理呈现出从分散到综合的趋势,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网络治理及其资源的综合依然存在诸多限制,其中主要是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协同合作以短期性和浅层次为主,综合治理未必带来更大的治理力度,专项整治存在运动式治理的弊端。如何更好地盘活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和手段,既是未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综合治理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政治巡视效果开展评估,是深化政治巡视、推动党内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估的关键,本文按照“文献归纳—拟定指标—专家筛选—权重赋值”的思路,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由政治引领效果、综合监督效果、联系群众纽带效果、系统治理效果等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政治巡视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从研究结果看,该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可作为政治巡视效果的评估工具,同时可以为深化政治巡视理论研究和提升政治巡视实践效果提供科学手段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6)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础,建立法治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传承导向、测度评估、激励约束、矫正防治功能,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余杭区为代表的区域性法治总体评估模式及以湖北、江苏为代表的区域性法治专项评估模式为地方法治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各地应明确指标体系建设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以公众为评估主体,评估指标兼顾量化和质性,运用"互联网+"思维,落实应用机制等多种手段,提升法治指标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冯烨 《理论探索》2020,(2):120-128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方式。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要求准确厘定评估对象的边界,全面贯彻法治化的目标导向,提供具有纵向稳定性和全国适用性的统一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总指标从整体上锚定了指标体系的考察向度和价值取向;将目标层下位的系统层考察面向优化为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生态环境、软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根据系统层一级指标的内涵将其分解为11个二级指标(因素层),再进一步分解后最终形成28个三级指标(指标层)。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搭建完成后,要通过试评估活动检验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开展全国性评估提供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5.
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效廉洁文化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推进和保障廉洁文化的开展和落实。拟从教育、制度、监督、奖惩和信息公开五个方面构建高校廉洁文化指标体系。并配合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测评方法的选择综合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价值取向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评价实施与操作、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模型、制度安排、评价信息使用等等。其中,评价主体是核心,而评价指标以及标准的制定是关键。评价指标若设计不合理,将会使效能评价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从政策、体制、行为三个视角设计一套评价中国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的指标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地方政府的综合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客观指标体系和主观指标体系,客观指标体系从居住状况、工作和权益保护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构建,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指标,而主观指标体系用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8.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先进的绩效评估工具,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一套系统的绩效评估指标。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引入平衡计分卡,结合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愿景与特征,进行适当的修正和重构,可从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识维度、客户维度、管理流程以及学习与发展等四个维度,建构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动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21,(6):58-65
政治沟通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在治理评估研究中却长期被忽视。地方政府沟通指数将政治沟通纳入地方治理评估过程,以"平台—政府—民众"为框架构建指标体系,以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实现对各级地方政府沟通水平的测算和排名。从测算结果看,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与民众在不同层面上开展沟通,但呈现较为明显的不均衡、不充分特点。作为衡量地方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沟通指数不同程度地受到地理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通过构建和测算地方政府沟通指数,既可为我国的地方治理评估引入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也对提升地方政府沟通能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科学性与适用性三大关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为理论指导,吸收借鉴各国现代化实践的共同特征,探索提出经济发展、社会进程、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治理能力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为更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中国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绩效评估的定位及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绩效进行衡量和评估也逐步成为公众和政府的共识。政府绩效评估作为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治理方式,是一种市场责任机制,也是提高政府合法性的有效工具。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是要有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可以从经济、质量、公平、稳定等四个方面构筑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政界与学界围绕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新趋向与新要求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一简单归纳总结与展望:其一,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其二,树立"公众为本"的绩效评估观,强化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公众参与:其三,注重"四大结合",不断改进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绩效评估是各国公共管理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管理工具。围绕如何准确评估和有效改善地方政府治理绩效这一核心问题,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界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在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技术的成熟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国内研究中也存在分类分层研究不够、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与绩效评估脱节、对绩效评估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过程考察不够、多种方法的应用尚欠整合、缺乏原创性研究等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包括: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客观系统地描述地方政府治理现状;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管理机制;通过比较研究,提炼出可行的地方政府治理绩效改进举措;丰富个案研究,推动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7,(1):19-24
如何科学地评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鉴于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的区别,在借鉴西方理论与方法建构我们国家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注意两个适用性问题:一是在理论层面的治理概念适用性问题;二是在操作层面的评价指标适用性问题。中西方在重视公民参与、强调政府与公务员的责任、关注参与主体各方的利益诉求等方面,基本一致,具有共同之处。但是,在中西方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均忽视了对于参与主体各方治理能力的评价。因此,确定好参与治理主体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国家治理能力的确定及评估。将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执政能力、规划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与督导能力融入评价指标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是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评估标准的确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作为构建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评估指标的类型化研究对于科学确定评估标准和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依据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的特点,通过要素分析的方法,提出评估活动的类型化分析原则与类型体系的构建框架,以期为党内法规实施后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这意味着,加强多元主体间合作治理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治理工作的主要治理模式。探索小流域网络化治理路径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贫困县和南方水土流失典型区域——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运用网络化治理理论分析长汀县小流域治理经验,研究发现:该案例在培育小流域多元治理主体,建立新型公共治理体系;创建纵横联结关系,构建行政主导型网络治理结构;保持信息对称和有力监督,维持网络稳定运行等方面,为我国小流域的网络化治理路径提供了普遍意义上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佛山市 A 区为个案,对如何测量中国县(区)层级的政府治理绩效进行实证探索。在借鉴世界治理指标(WGI)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本土化的地方政府治理绩效指标体系,对 A 区政府的治理绩效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并且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深入挖掘影响其总体治理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公众对于 A 区政府的总体治理水平处于“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在六个维度的治理绩效中,公众满意度最低的是“腐败控制”和“法治”,最高的是“政府稳定和暴力避免”和“政府有效性”;除了“管制质量”和“政府稳定与暴力避免”之外,其他四个维度的治理绩效对 A 区政府的总体治理水平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有效性”对总体治理水平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围观在网络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其具有隐蔽性、多元性、互动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网络围观在推动社会公共治理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陷入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为伸张正义而伤害被围观对象,既形成舆论监督又引发信任危机,弘扬社会美德却陷入伪美德陷阱,以及从言论自由表达演变为网络暴力。为此,必须从完善网络制度建设、构建预警机制、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和提高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坚持以正确方向引导网络围观,实现网络围观的绿色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约束机制和调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网络社区的运行难以自发地维持系统的整合和协调。从秩序构建与动力供给视阈看,影响网络社区安全运行的主要问题来自四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体制、秩序维持、文化建构和能力增强。网络社区安全治理要以建立动态灵活的治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外在推力,以文化治理机制和防护系统创新为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官僚动员与群众动员、正式行政与半正式行政、技术治理与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入手,分别探讨项目制实践中基层治理秩序达成、权力结构以及规则运行三个维度的嬗变,以此厘清当前基层治理转型的基本逻辑.项目制在基层实践中对官僚动员、正式行政和技术治理的片面强调,带来基层治理机制的深刻变革.因群众动员能力的弱化、半正式行政的变异以及综合治理空间的压缩,基层治理难以为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有效构建提供体制机制支撑,项目制在实践中亦偏离制度设置初衷,而这表明项目制主导下的基层治理转型并不成功.基层治理机制的有效构建,有赖于项目制在制度设计层面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