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志雄 《理论导刊》2020,(7):74-80,125
知识是实现主体性构建的关键要素,也是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产品的流通方式以及知识生产主体的生活方式。而承载着知识属性的意识形态也承受着市场的选择权、话语权以及群众的生产权、接受权和批判权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面对"自由的主体"的选择理性和自主建构,如何完善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以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在"知识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樊华 《理论导刊》2000,(10):31-33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由于小生产和封建主义的影响,人的从众性占据着重要地位,个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弘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但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要服从计划,同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一切都要服从计划的思维定势,大大压抑了人的个性。市场经济需要个性优势的发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个性优势的发挥显得更为重要,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创新,而要进行知识创新就必须发挥个性优势。因此研究个性优势与创新的关系,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与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新中国成立迄今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体同构"、"有限分离"到"有机互动"的嬗变历程。转型期,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博弈、互构多种形态,要求我们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对国家-社会关系发展做出新的解释。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演变路径,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放置在具体的"过程-事件"场域中,引入象山县的"村民说事"乡村治理创新机制,分析我国地方治理中"国家-社会"框架下良性互动相互增权模式,是未来我国农村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形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文化公共品生产获得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它的基本哲学问题。文化公共品生产具有两种基本的目的性: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要遵循当今市场的规律,这是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物质运动规律;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要遵循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这是理性逻辑为主导的思维进化规律。以"经济-社会"综合效用为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则应当遵循上述二者的融合与平衡。在信息社会,还应该遵循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规律。文化公共品生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国家—社区"基层治理结构与社会平等保障机制建设开始兴起,发展至今,社区治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具有根本的影响。哈尔滨市道里区与南岗区以区委、区政府为主导,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共治体制机制,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会服务提供制度化的平台;通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社区内原生社会组织,提升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以"政社合作"为指导思想,发挥政府与社会各自的优势,哈尔滨市通过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使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与社区服务水平落后的矛盾得到缓解,自助互助养老、兴办慈善事业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社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
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以文化原创性、文化特殊性、文化大众化的时代性为视角审视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尝试以"倡导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倡导建设‘官民协调发展’的文化道路;倡导创新文化‘投入——生产——消费’型文化发展机制",来探究文化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及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应文化的新的社会形态。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创新。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的深刻性、全面性、艰难性与二重性特点。能不能正确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的关系,将直接决定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信息革命是一场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开辟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发展战略的影响,在应对信息革命挑战方面存在着严重失误和弊端。从发展趋势看,信息革命必然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准备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展现人类解放和社会主义自主发展的光明前景。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是我们应对信息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实现主体性构建的关键要素,也是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产品的流通方式以及知识生产主体的生活方式。而承载着知识属性的意识形态也承受着市场的选择权、话语权以及群众的生产权、接受权和批判权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面对“自由的主体”的选择理性和自主建构,如何完善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以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在“知识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临沂是山东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近几年,临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以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软实力有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1.
焦霓 《学理论》2015,(6):154-155
高校知识女性,以自由的精神、解放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默默贡献她们的学识和智慧。她们在教育、学术和文化领域、社会活动以及性别平等方面对社会产生的公共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社会环境的局限和女性个性发展现实阻碍,高校知识女性面临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与困境。研究高校知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公共影响力,是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实现现实中的性别平等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视角看,"人的发展"的哲学视域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社会经济学视阈包括人的生存选择自由,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由,个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等三个层次。从微观角度看,基于人的发展的三个层次与对应的具体人权诸如生存权、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文化权以及人的尊严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常修泽 《理论视野》2010,(10):10-12,59
中国正面临着"第三波历史性大转型"。此次转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在内的"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它始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未来"中期"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方略应实行八字方略,即"人本"、"绿色"、"创新"、"协调"。"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新的理念与思路应包含:(1)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核心层面的转型;(2)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层面的转型;(3)以内外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和城乡协同为内容的结构层面的转型;(4)以"五环改革"为重点的全方位体制转型,从而为上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体制支撑。  相似文献   

14.
赵芝华 《学理论》2014,(9):52-53
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党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大创新和贡献。"两型"产业中的文化产业对"两型"社会的发展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依靠物质,环境等不可再生性资源向依靠智力,知识,技术等可再生性资源的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环境损耗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转变;开拓了文化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且有利于发展和扩大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加大就业渠道的扩展,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维度分析,信息生产力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表征着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维度分析,文化生产力在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现着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从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维度分析,生态生产力体现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趋势,代表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把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描述为:以"信息生产力"为科技平台和物质基础,以"文化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重要特征,以"生态生产力"为目标指向和发展趋势的生产力系统。  相似文献   

16.
郭宪 《学理论》2010,(2):22-23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和认真把握好社会主义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共同理想道德文化与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的关系,先进文化与社会现实文化的关系,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韩生 《党政论坛》2012,(3):18-19
一、"文化源头",上海城市地位应有的功能要求和作用发挥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战略高度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上海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中国和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8.
姚传健  周隽 《学理论》2014,(2):167-169
教育的大众化与大学生的载体性、社会性推动着大学文化在社会中影响力的提升。在这一前提下,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大学文化进行定义就显得必要。大学中的个性文化对社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整合大学中的个性文化的方法是构建大学"文化链";大学"文化链"有助于避免大学文化"趋同化",是大学之间文化差异的准确定位;最终把大学个性文化的历史使命引入到最普遍的社会责任中去。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内核,对特定区域而言又是融合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的载体。承载着巴蜀文化的巴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外戎内华"的融合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培育区域性人文精神是巴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尺度,它包括三大核心要素,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以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新理性为重要任务,以继承和发扬巴蜀文化优良传统塑造区域人文精神个性,是现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公安微博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产物。现代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公安机关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时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公安机关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合理有效地应用公安微博,将会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及有效打击犯罪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公安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同样受到角色定位、功能发挥和虚拟网络等方面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发挥公安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同时有效规避其缺陷,是值得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