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东学派的基本精神:实事求是和反对空谈,以民为本和政治革新,经世致用和注重事功,立足现实和史学经世.研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变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4)
《新民族》周刊是抗战初期国立中央大学主办的抗战刊物。它以宣扬民族性,发扬民族精神,树立建国意识,增进抗敌力量为宗旨,对抗战初期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独到见解,特别是对抗战建国教育思想——倡导文化救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坚守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及民族立场、发扬民族文化、谋中华民族复兴、在教育中重视学术性探讨、在学术中解决学制变更等问题的研究,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史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学者.他是古今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先是以学习、研究经学为主,以经学为治术,以求裨益于当世;后由经学而史学,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过渡之先河;晚年安身立命于佛教,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逐渐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家的共识。随着战局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国统区、根据地、沦陷区三大区域的抗战史学,并呈现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抗战史学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对大学生起到陶冶爱国情感、培植社会和谐意识、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育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等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拓宽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重视加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建设强大的国防,一要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支撑,二要以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勇气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国防物质建设的同时,通过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精神建设.加强国防教育,一是国防教育要为战争动员服务,成为国防动员的基础;二是国防教育要有饱满的战备精神,更要有扎实的战备行动;三是国防教育要实行分类教育,并抓好重点难点教育;四是国防教育要加强研究,步步深入;五是国防教育要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经常化的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抗战时期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形成的延安精神,在敌后战场形成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伟大象征和典型代表。而伟大的抗战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在空前民族危难的情况下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最新诠释和全面升华。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是以八路军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八路军文化既是延安精神、太行精神乃至全民族抗战精神的生  相似文献   

8.
车霁虹 《世纪桥》2010,(10):33-36
<正>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夺取一切胜利的动力源泉、精神支撑和根本保证。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的艰苦斗争中孕育和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它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的爱国主义精神,对黑龙江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期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突显了中国人民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抗战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为思想基础,是抗战实践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选择和升华.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广泛开展的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消除日伪奴化教育和国民党歪曲宣传的影响、动员民众抗战、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中共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和谐精神的胜利,从逼蒋抗日到淞沪和福建抗战、察哈尔抗战、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和谐团结在抗战中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对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还特别重视文化斗争,千方百计发挥文化在抗战中的作用,注重抗战文化建设,开辟了文化领域内的另一场抗战。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引导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和统领,通过制定抗战文化方针,培养抗战文化队伍,明确抗战文化任务、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规定抗战文化建设的任务、步骤和方法,重新构建了根据地抗战文化体系;大力发展根据地干部教育事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教育,扫除文盲和创办期刊、报社,大力建设抗战文化传播媒介,创造性地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为抗战文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浙东学派的经世之学和浙江区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经世"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由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经世致用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随着明清之际浙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黄宗羲等浙东学派的学人,立足新的现实,他们以市民社会的生活规则,而不是以宗法社会的生活规则,对儒家的传统的经世思想作了重大革新,形成了全新的经世观念,提出了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私观、经济观、富民观、义利观.由于切合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要求,这些观念300多年来成了工商意识发达的浙江人的文化自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传承,强调个性、能力、功利、公私兼顾、务实创新成为浙江人文精神的特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种经世务实的人文精神在浙江区域文化中得到新的发扬,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浙江精神".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民族精神,对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4东北抗联创造和体现的民族精神是鼓舞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武器 抗联不但在军事上给侵略者以重创,而且在艰苦的抗战中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教育鼓舞全国人民为驱逐侵略者血战到底.  相似文献   

17.
为消除日伪奴化教育和国民党歪曲宣传的影响﹑动员民众抗战﹑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中共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经学时代儒家的经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4,5(4):53-58
我国经学时代的儒家具有经世特征。首先,这个时期儒家虽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形态,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学统,从这个学统来看,具有经世特征。其次,从这个时期儒家的“内圣”、“外王”两条不同路径学者的经世精神来看,具有经世特征。最后,从这个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文化大总结来看,具有经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的经世特征决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使它成为伦理——政治型文化。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台湾存在两种侧重不同的儒学传统:一是处于被压制状态的明郑时期郑成功、陈永华倡导的以传经为主,注重经世实学的传统,强调振兴台湾、反抗外族侵略、反清复明的汉民族精神;二是清治时期康熙皇帝、陈I等人提倡的以理学为主,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强调忠君明伦的大中华民族主义.鸦片战争后,面临 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两种儒学传统逐渐合流,重构成重视经世实学发展实业,强调道德伦理安定社会秩序的儒学思想.从而形成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制定并实施殖民奴化教育政策,企图泯灭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以镇压抗日力量,达到奴化愚民、灭亡中国的企图。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行抗战教育政策,在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殖民奴化教育的斗争,为树立坚持抗战到底信念,为瓦解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的企图,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当前坚持党的领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地反驳美化侵略、美化殖民奴化教育的错误观点,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及部分地区去殖民化遗留问题的解决,等等,具有现实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