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初步提出到具体筹建,亚投行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与热议,从最初的质疑到最终的认可,亚投行撬动着世界,引领着全球新格局,而归根究底还是亚投行的理念、承诺、实践使其足以超出原有体系与承载范畴,改变着世界的金融、产业、外交、国际格局,拓展无限的发展空间与遐想。  相似文献   

2.
中亚是一个内陆型地区,水资源整体缺乏。处于水系上游国家的水资源相对充足,但缺乏电能,迫切需要水能发电;下游国家缺水,急需水资源灌溉以及其他发展用途。上游国家修建大坝发展电能面临资金的不足,下游国家面临水资源利用不足问题。本文试从新成立的亚投行功能角度来探析中亚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党国际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党国际主张积极应对全球化,进行全球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张建立一个有效的多边治理体系;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不是苦于过分的全球化,而是全球化自身的弊端日益暴露,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和谐社会建设,以更好地实现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力量愈益彰显。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力量及其性质进行界定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人认为,这种力量体现为中国的国际领导力。事实上,这种力量应是一种全球团结力。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领导力和全球团结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以国际领导力称雄世界,其中蕴含诸多霸权因素。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因此,团结合作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选择。中国要努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全球团结力,全球治理也需要中国发挥全球团结力。在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需要探索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全球团结力的路径,促进全球治理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应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暴露出了治理观念不一、治理机制失灵等缺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在观念上,中国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全球治理的观念共识;在机制上,中国倡议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回到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上来,并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提供全球治理公共产品。全球治理变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运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变革的目标旨归。  相似文献   

7.
苗瑞丹 《理论学刊》2020,(2):161-168,封3
共享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理念,文化共享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构建文化共享治理机制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与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权利原则三者的统一。文化共享治理机制构建的基本路径是:发挥政府的核心主体作用,构建文化共享的政府主导机制;鼓励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构建文化共享的多元参与机制;发展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构建文化共享的社会供给机制;引导社区组织建设公共文化,构建文化共享的基层载体机制。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多中心治理机制出发,总结了发达国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治理的经验:首先表现为完善的地方治理法治体系,构建起公平的供给规则和制度规范;其次是政府的大力投入,兼与多元的供给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再次是“造村运动”与“造人运动”协力推进,加上完善的监督制度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治理提供必要的保障。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实际,针对我国实践中存在的差距,提供了一些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期,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治理赤字不断加剧,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桎梏。"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和实施的,这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与理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内涵。本文将从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面来剖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的诸多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对世界政治与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加深,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中大多数政治讨论和经济辩论的焦点话题。社会党国际积极参与了关于全球化的探讨和研究。社会党国际1996年召开的二十大、1999年召开的二十一大的主题均为“讨论全球化和制定应对全球化的纲领9902003年社会党国际召开的二十二大的主题为“政治的回归:为了公正负责的全球治理——实现人民对全球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13.
吴凡 《理论建设》2024,(2):59-64
中国在全球治理、经贸合作、国际金融、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安全发展等领域提供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也不断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当前,中国国际公共产品面临自身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国际社会内生阻力较大、外部压力上升的挑战。为此,中国应增强自身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质量成色;以制度型开放加快中国参与国际规划的制定,创造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良好环境;加强国际传播,赢得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与欧洲提出的“全球治理”,是当今世界两个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全球性话语体系.“和谐世界”讲求“和而不同”,在承认并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平等对话、相互协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而“全球治理”则要求以人权为武器来解决全球及有关国家的国内问题,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两大话语体系虽然有本质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二者应当取长补短、求同化异、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相对和平,世界经济有较大发展.霸权稳定论将此归功于美国为维持霸权合法性而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担忧美国衰落会导致世界重新陷入动荡.本文反驳了霸权提供公共物品的观点,指出"霸权稳定"秩序是权力政治的产物.缺乏制约的霸权国滥用实力并逐渐衰落,其他国家将借机终结霸权秩序.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在霸权秩序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世界各国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较好地处理全球性问题.随着更多国家以合作态度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趋于公正合理,全球治理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6.
论人类治理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为本位 ,未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政治生活。从“类”的视角出发 ,考察人类公共治理的历史演变 ,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部落治理模式、自然国家治理模式、主权国家治理模式和多元治理模式四个阶段。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 ,人类治理模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 ,即由基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全球政治一体化的全球治理时代。全球治理是人类战胜来自社会内部和自然界的双重致命威胁的唯一途径 ,也是人类终结其原始敌对情结和集体恶性竞争的唯一道路。为此 ,人类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政治学应为全球治理的新时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7.
蒋好华 《唯实》2004,(9):78-82
传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为本位,未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政治生活.从“类“的视角出发,考察人类公共治理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部落治理模式、自然国家治理模式、主权国家治理模式和多元治理模式四个阶段.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类治理模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即由基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全球政治一体化的全球治理时代.全球治理是人类战胜来自社会内部和自然界的双重致命威胁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终结其原始敌对情结和集体恶性竞争的唯一道路.为此,人类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政治学应为全球治理的新时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8.
论人类治理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好华 《唯实》2004,(8):78-82
传统政治学以国家政治为本位,未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政治生活.从"类"的视角出发,考察人类公共治理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部落治理模式、自然国家治理模式、主权国家治理模式和多元治理模式四个阶段.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类治理模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革命,即由基于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全球政治一体化的全球治理时代.全球治理是人类战胜来自社会内部和自然界的双重致命威胁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终结其原始敌对情结和集体恶性竞争的唯一道路.为此,人类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政治学应为全球治理的新时代提供革命性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9.
孔凡伟 《新视野》2007,(4):94-96
随着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全球治理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全球治理的主体中,国际组织地位显著,而其中联合国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治理网络的建构、共同价值的确立、治理规制的完善和跨国问题的治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又受到其内在本质、治理机制以及外在强权势力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5,(4)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要实现源头治理,实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目标,必须从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着手。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有某种程度的道德因素,道德分析揭示了源头治理与道德机制之间的必然联系。源头治理促进了道德机制的建设,道德机制建设保障了源头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