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我们党主张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生动实践中的全民自信。故此,从实践向度论,"四个自信"实质是中国自信。促使中国自信变为磅礴物质力量,则须统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国际逻辑,阐述中国自信的新时代意蕴、力量源泉、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
“四个自信”是一个整体,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文明逻辑和价值逻辑。只有把“四个自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总体性视域中,才能正确把握“四个自信”的逻辑理路及其核心要义。“四个自信”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之上的实践自觉,其真谛与要义在于推动和引领当代中国实践,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社会主义文明的范畴,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了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在严格的意义上,“四个自信”就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的自信: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中国理论是中国人民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制度是用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并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实质上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的,更是"四个自信"的核心价值追求。本文基于人民、文化以及实践这三个层面的现实基础,对"四个自信"的内生逻辑展开论述,把人民幸福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此将"四个自信"的核心价值追求提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两山"论是习近平对我国生态实践进行文化反思的理论结晶,蕴含生成、构造、价值、实践四重逻辑。生成逻辑有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昭示文化适应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进规律;构造逻辑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结构基于文化适应的日常生活面向,纵向结构囊括社区、地域、国家、国际的多层次共同体;价值逻辑体现在源于中国本土地方性知识,但在人与自然、全面小康与美丽中国、中国话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彰显多维普同性价值;实践逻辑围绕生态文化的宣传与重塑、生态制度的系统化建设、生态治理行动的绿色开展等层面推进,体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9,(12)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独树一帜、逻辑清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党情、民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审视,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文化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底蕴深厚的文化自信,思想溯源可追溯至西方意识形态的辩证借鉴,理论溯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精华,实践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文化、思想、理论、实践四个向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来源,有助于提升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引导人民砥砺奋进,发挥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共文化治理与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二者间存在价值耦合关系。文化自信为公共文化治理提供了逻辑依据,是保持公共文化治理制度理性的价值标准;为公共文化治理指明了方向,给公共文化治理提供了动力源泉。坚持文化自信指引是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治理困境的有效方法,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治理应从四个维度展开,即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场域、公共文化治理的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治理的主体间关系、公共文化治理的行动机制。公共文化治理还应明确具体行动的策略,表现在以下环节: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确立公共文化治理行动目标、以文化自信为主线构建公共文化治理行动模式、以文化自信为指南创新公共文化治理行动机制、以文化自信为依托再造公共文化治理行动流程。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文化自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两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互推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理论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关切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从价值论视域来看,价值主体往往被区分为社会和个人,文化自信于二者而言意义非凡。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表现为个体认同和肯定本民族文化有助于自身的社会化,有助于自身更加美好的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文化自信的社会性价值是指一个社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对于社会运行的效用性,是一个国家实现最高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9,(11)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实践前提和心理保障,实现中国梦是"四个自信"的终极目标、应然结果和价值旨归。"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发展逻辑。以世界视野和中国国情为基础,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内涵,阐释其发展的功能定位、鲜明特质与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四个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发展逻辑。以世界视野和中国国情为基础,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内涵,阐释其发展的功能定位、鲜明特质与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四个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12.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治党兴党新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务必”要深入分析其跃升动力、深层机理和实践指向。从跃升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然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百年大党独有的奋斗精神、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是推动“两个务必”跃升到“三个务必”的多重动因。从深层机理看,“三个务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自立,贯穿着党的大历史观,并内在统一于党的自我革命。从实践指向看,贯彻落实“三个务必”,重在实现“四个转化”,即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将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将积极进步的政治文化转化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特定的政党话语转化为普适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9)
受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爆炸的影响,欧美、日韩等国的流行文化肆意占领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领地,各类腐朽、堕落、颠倒的价值观势不可挡地入侵。正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从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革命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支柱。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逻辑彰显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的内容是文化自信的丰富养分,革命理论奠定文化自信底色,革命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动力,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底气,革命伦理积淀文化自信底蕴。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深刻理解革命文化中培养文化自信,在创新发展中树立文化自信,在弘扬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做到坚定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它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有其生成逻辑,从近代以来,以国人普遍的文化自卑为起点,经过理性的文化反思,实现了文化自觉的发展,从而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的构建至关重要,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推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角度讲,文化自信对基于利益分歧的制度博弈成本具有抑制作用,有利于减少制度盲从、增强制度理性,有利于提升制度鉴别力。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讲,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制度自觉,形成制度执行中正向激励,提升制度的倡议性约束。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内蕴着自身特有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也体现着对其生成逻辑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涵盖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其鲜明特点主要体现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坚持物质基础与文化建设相促进的内在诉求、坚持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相融合的时代视野、坚持民族特色与开放包容相贯通的胸怀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新发展,民族复兴的新驱动和世界文化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理论自信是一种理性的自信,坚定理论自信须充分尊重理论自信生成发展规律。现实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固化、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做法和倾向,本质上是丧失理论自觉和思想独立的反映,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也是理性自信观缺失的结果。新时代加强理论自信建设,理论自信观首先要回归理性,以夯实理论自信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理性自信观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是:真理是理性的对象,解决理论的真懂真信问题不能长期依凭非理性因素,理论自信源自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源自人们尊重实践、崇敬科学的彻底科学精神,源自人们勇于面对一切理论质疑与挑战的科学严谨态度。理论自信具有可传导性,坚定理论自信需要优秀理论思想成果的实力支撑,必须结合时代新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文化产品的科学性品质,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为理论自信充足底气。  相似文献   

19.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它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有其生成逻辑,从近代以来,以国人普遍的文化自卑为起点,经过理性的文化反思,实现了文化自觉的发展,从而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的构建至关重要,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推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四个自信"是西藏各族人民赢得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是西藏高校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西藏各族人民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随机抽取100名本专科大学生党员展开此次调查。通过调查可知,当前西藏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四个自信"度较高,但也存在部分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认知模糊和认知偏差等问题。本文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建良好的舆论生态等方面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