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国家与农民无法精准互动的问题,既有的技术偏差、组织失灵、政治权变和关系运作理论都未能充分解释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施政伦理概念来透视国家基层治理问题,并解释精准扶贫何以失准。技术失准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扶贫的"帮穷"话语与基层的"帮能""帮亲""帮弱""帮需"等社群伦理产生了分歧与张力,而社群伦理则为基层施政者的"不瞄准"提供了伦理上的正当性。只有在国家总体话语与基层伦理话语中寻找一个有效的"中介原则",国家基层治理才能处理好施政行为的社会伦理问题,并且能够从施政过程中汲取社会伦理资源,从而再生产国家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概念,准确而生动地勾勒了中国社会阶段性发展目标,包含着高度的政治智慧。这一概念融通中外、蕴含新意,有效破解了"发达国家"的"概念饱和""概念超载"问题,丰富了国家发展程度的划分层次,契合了概念群化的发展趋势,在当前具有独特的话语优势。保护好、打造好、利用好"中等发达国家"这一社会认知度高、拓展性强的话语资源,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郭清  杨丽 《理论导刊》2020,(6):106-112
《实践论》是中国特色话语建构的成功范例。文章从《实践论》话语角度出发,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为宏观考量,从理论阐释和语言艺术中讨论分析《实践论》"接地气""表真情""产共鸣"的话语风格。从问题意识入手,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其话语风格成因。从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着眼,启示我们应在人民群众、中华文化和中国理论的向度中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构建有"魂"、有"源"、有"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支撑基础论的实践依据;在特定话语解释的基础上,拓展话语外在空间性,提炼话语内在共通性,是传播路径论的实现条件;推动中国话语的内容优化与形式革新,是国际场域论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牢牢掌握解读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一在"破",即解决"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问题,尤其是揭示西方话语背后的方法论谬误和政治意图;二在"立",即建构"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宣传与阐释系统,尤其在"核心要素""世界意义""战略重点"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当代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权能力是话语主体获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直接有效的主观条件和内在根据。从话语权形成的社会实践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能力是一个体系,主要由话语创新能力、话语传播能力、话语抗辩能力与话语实践能力有机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实践效果是话语权能力检验的根本尺度,不仅体现于话语体系的创新性、真理性和现实解释力,而且彰显于对话语对象的强大说服力,表征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同和对各种"非马""反马"思潮的自觉免疫。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情境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话语"失声""失真""失灵"的问题与挑战。改变这一状况,根本方法在于立足教育诉求和个体特征,以主体性维度探索与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叙事"转换,从"个体独白"向"主体对话"转换,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从"集群供给"向"私人订制"转换,进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构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污染难免"到"环境保护"的话语出场阶段;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话语转型阶段;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话语创新阶段。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袖诠释、政策设计、大众普及以及吸收借鉴国外生态话语的方式,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赢得国际生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打造核心话语主体,发挥习近平话语领袖作用;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生态话语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发挥中国全球气候治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进行民主话语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民主话语体系包含了五个核心要素,即社会主义、人民、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形成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发展为目标而坚持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中国改革进程中民主话语体系的变迁也表现为由革命话语向改革话语的渐进转变,确定了"革命-执政""斗争-和谐""专政-法治"等一系列替代性创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民主话语体系既因为高度共享的核心词表现出了薪火相传的继承性,也因为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立词而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11.
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是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以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新对外话语体系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打造国际话语权体系面临的重要机遇与现实困境,并在探讨现实困境背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弱化崛起理念、强化共享理念""弱化政治色彩、强化文化吸引""弱化同一传播、强化差异传播"等对外传播策略上的适时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带来的技术赋权打破了信息资源和话语权力的集中和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普通个人的信息崛起和话语平权,让"信息社会化"的技术民主变得可能,信息资源开始呈现出泛社会化趋势。自媒体在激活普通个人话语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话语生态的变迁。自媒体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话语生产模式、话语主体形式和话语权力结构。传统的"瀑布型"话语生成模式正逐渐让位于"蒸腾型"的话语生成模式,"组织化"的权力主体形式正在向"个体化"的权力主体形式转移,"群言堂"的话语权力结构正在逐渐取代"一言堂"的话语权力结构。可以说,自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形塑一种全新的社会话语生态。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影响力、生命力,再一次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回到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又一次转变中,追本溯源,探求这一思想的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还要求必须回眸历史与现实,从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梳理这一思想的"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现实根基。把握"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现实意义,启发我们应从现实出发以现实视角体认"新时代""新方位";由理论本身逻辑解读"新思想""新方略";从实践维度谋划开启"新蓝图""新征程";由推动工作矢志做实"新举措""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这一理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对其存在明显的污名化论调。总体而言,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炮制"输出论""威胁论""辞令论"等论调贬损直至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部分学者的这种污名化论调不仅容易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也容易牵涉其他涉华议题,并助长西方的污华反华行为。为合情、合理、合力应对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我国可借势解"污",善于借助西方世界的知华、懂华人士发声去污;应积极反"污",依靠中国学者主动回应西方学者的污名化论调;要主动除"污",积极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工作;须全面破"污",构建以中国话语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2,(1)
"生命共同体"话语表征自然界各要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共荣,其旨趣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兼容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依据话语理论,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陈述方式四个维度建构"生命共同体"话语。这一话语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与全球化,以辩证的话语内容超越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借助隐喻实现话语的通俗化、生动化表达,体现了其在话语对象、话语形式、话语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话语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权概念由两个基本成份构成,即"话语’与"权’。"权’一方面是"权利",指一种运用话语的资格与好处;一方面又是"权力",指支配话语的能力与程度。权利,展示为社会的规则安排并反映出该社会规则安排的合理程度;权力,则体现为一种社会力量布局并标示出该社会中话语资源分配的基本格局。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基本的话语表达主要有三个,即国家话语、公共话语和私人话语,它们分别具有相应的话语目标与内容。在功能上,上述三话语系统的动力模式与运行方式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需要从三个转换着手提升自己的教学话语:第一,话语背景需要进行转换,话语背景主要是"全球化""地球村"的国际背景、"社会转型"的国内背景、"网络实时"的身边背景。第二,教学内容的话语转换。要把教学内容话语转换好,需要注意理论自身的逻辑性,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自身的历史性,达到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第三,课堂语言的日常转换。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运用理论解决新问题、能够熟悉网络语言、能够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日常语言。总之,话语转换的依归就是更加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相似文献   

18.
邓广全 《学理论》2015,(5):61-62
通过信访者的观察和访谈发现:生活话语和法律话语呈现一种分裂、冲突状态,这是众多社会矛盾难以缓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生活话语与法律话语联结十分必要。生活话语与法律话语联结应当以理性和尊重为基础,以平等和信任为原则,改造话语情境、建立释明机制、引入中介人,实现平等沟通、效率对话。  相似文献   

19.
唐国卿 《学理论》2014,(6):203-205
以《加强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构建"建筑化"和"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建"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建立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为指导,总结了"土建化"、"北部湾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印证过程,揭示了新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教师话语的效果和有效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课堂小组活动。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语境视角看,科学知识合法化表征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及"语用主义"的语境解释。科学知识合法化语境解释的判据在于科学思维的超越性逻辑、科学功能的异化危机以及科学知识的单边话语霸权。科学知识合法化语境解释的意义体现为:为科学知识合法化争论提供判据,有利于回归科学知识合法化的伦理规范以及有助于科学知识合法化的话语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