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博弈史.当前,随着休闲从福利向权利的转变,休闲中的人与自然博弈也逐渐由幕后走到前台.从理论上说,休闲具有给自然减压与放假的生态价值.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往往在休闲过程中大量消耗物质产品,毁损自然资源.亲近自然但不懂得关爱自然,本应属于绿色消费的生态休闲,实则变成了消费绿色.倡导休闲文化,实现文化武休闲和文明化休闲,才能真正落实休闲应有的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文明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生态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中政绩观的新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莲香 《行政论坛》2013,20(1):22-26
生态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优先、整体利益最大化、未来利益至上为原则,以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理念.树立生态政绩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构生态政绩观必须实现价值观的生态转向: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从个人价值诉求转向整体价值诉求,由单一价值诉求转向综合价值诉求,从无视成本价值诉求转向生态成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5.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通过政策创新、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互动转化通道,将良好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现实困境,提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危机已是人类面临的整体危机,生态危机是人类生态道德缺失所致,生态危机昭示重建生态道德价值的重要和必要。走出危机关键在于重建生态道德这一社会价值支持体系,首先,要在清算人类沙文主义错误观念下,转变人们生产消费中的不道德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其次,要抛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整个社会集体生态意识缺失的状况,寻求社会生态价值支持;再次,要反思政府管理模式,探寻政府生态意志下的政策与管理规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冯颖 《学理论》2012,(25):226-228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念、发展的辩证思维,蕴涵了社会生态学的分析.这与生态学精神有相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旨趣,既树立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生态价值观,还有处理现实问题时坚持整体的、多元的、开放发展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人”既有生态情感又有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政府生态职能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生态职能是政府在应对和解决生态问题、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是与政府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相对独立的政府职能类型。我国政府的生态职能存在设置分散、职能转变不到位、与政府其他职能不协调、政府对生态职能的重视和引导不够等问题。因此,需通过重构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总体框架、实现方式、问责机制和法制体系,强化整合政府的生态职能。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生态资源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国世界旅游强国的建设步伐;有利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新农村发展。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生态资源大省,具有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在于:提高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认识;强化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开发旅游产品,打造黑龙江品牌;做好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共同建设"东北大旅游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高压反腐和全面从严治党激发了中国"政治生态"的话语热潮,然而,当前的"政治生态"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实践话语,而非学术话语。在国际学术界,政治与生态基于不同方式的结合而形成了生态政治学和政治生态学,生态政治学已发展成为包含不同理论流派和理论分支的成熟学术领域,而政治生态学则研究较少。中国现有的泛化的政治生态话语、文学化描述的政治生态话语、本末倒置的政治生态话语存在生态观的严重迷失。要走出生态观迷失的困境,建构政治生态学理论,需要在生态内涵上实现个体性评价向结构性和规则化观念的回归;在生态伦理上实现从道德整体主义与等级制向个体生命伦理与互利共生关系的回归;在生态运行方式上实现从一体化结构的单向控制向多元分化与制约平衡的回归。当然,生态学的政治价值是有限的,除了"自然正义"以外,我们还需要求助于"社会正义"作为现代政治转型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的机制化和法律化,才能够实现环境正义的价值目标,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谐社会的建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定义是为缓和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干扰并使之可持续发展,国家、社会、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对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者、在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和减少生态破坏者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自然资源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自然资源自我调节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社会进步论具备理论认知和实践运行的双重品格,是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在其视阈下审视生态文明,要看到生态文明缘起于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诉求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在于解决生态问题,而且要诉诸文明的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审视生态文明的价值,不能回避"代价"和"补偿"问题,需分清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和应该克服的"代价",后者需要"补偿"。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4)
生态理性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现代理性导致生态异化,经济理性与科技理性具有反生态性。生态理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价值性、和谐性,这是生态理性基本原则。只有使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上升和转换成为生态经济理性和生态科技理性,培养和造就生态人,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永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科学理念。要想不断加快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与要求,从克服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的弊端、重视生态文化教育、构建现代生态生产生活的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制度和加强世界生态文化的合作等方面进行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入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社会发展的同时,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方方面面,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个方面的文明建设中,尤其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更应将生态文明贯彻始终,实现构筑"五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和目标。当前,成都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能够探索一条成都特色生态城市模式,显得极为必要。而成都所具有的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生态基础,为成都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去分析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探索特色生态城市模式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形态。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扩大之路蕴涵着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以生态文明所具有方法原则来指导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就是要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自觉形成对政治参与的价值认同;以生态文明的运行机制,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革新体制机制,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表达了公民在安全、健康和生态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正当需求。环境权的实现,以保护公众的生态利益为目标,以促成社会关系的生态变革为过程,以实现人的生态自由为最终价值。根据人权的发展形态和作用机理,环境权的实现需要经历权利的法定化、实有化和内化发展的逻辑过程,这也是生态法治社会规范体系的建构过程,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权的实现也必然受到现实经济发展条件、社会治理能力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以环境权为核心,构建合理的权利配置、保障和救济机制,以促成环境权的普遍认同与践行。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成长,是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在接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探索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协调"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战略的提出与实践。这一历程蕴含着思维逻辑、价值逻辑和认识逻辑等多重逻辑变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奋进新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之镜:生态文明只能走自己的路;生态文明应从社会形态上把握,从战略全局上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路径;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彭青霞  唐伟 《学理论》2010,(7):53-55
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情怀、取物有时有节的生态伦理实践精神以及制用天命的生态保护原则,在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深入挖掘和梳理阐释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自觉意识、构建节约型社会及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2)
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都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体到西南民族地区而言,其农村生态治理有效地在二者之间实现价值共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推进,西南民族农村地区在生态和经济上都有所改观,但与"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应该深刻分析西南民族农村地区生态治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努力实现本地区生态治理的善治,一是构建政府、农户、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系统;二是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创新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制度;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双推进为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