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于公平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公平是一个历史概念,辩证地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的实现是一现实的运动。恩格斯关于公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公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庆桃 《世纪桥》2012,(11):42-43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的行为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上,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源、道德的基本内涵及道德的基本属性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建立的标志性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普及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回顾恩格斯创作和出版《反杜林论》的历史过程,研究这部经典著作在俄国的传播,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及思想的传播,特别是《反杜林论》的历史命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在冷战时代,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政治和军事的对立服务的话,那么,在冷战后期,特别是 20世纪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政治的发展,最终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来。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它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奠定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重要法码。因此,在跨入 21世纪之际,对 20世纪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对不同政治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研究,对于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反杜林论》是一部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内容之经典、使命之重大、观点之鲜明、语言之犀利,使得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反杜林论》之所以经百年而不衰,历千锤而弥新,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反杜林论》是一部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内容之经典、使命之重大、观点之鲜明、语言之犀利,使得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反杜林论》之所以经百年而不衰,历千锤而弥新,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王丽 《奋斗》2014,(6):57-58
正《反杜林论》写作于19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部卓越著作,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在  相似文献   

9.
祝志男 《前线》2014,(8):72-73
<正>《反杜林论》作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因其使命的重大与内容的经典,观点的鲜明与语言的犀利,经百年而不衰,历千锤而弥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著作之所以经久不衰,源于其赢得的历史地位与蕴含的现实价值。赢得了思想交锋的重大胜利"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冲动’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反杜林论》一书三个版本的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的原始初衷。恩格斯之所以开宗明义地指出,迫使其放下手头工作"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决然选择,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众所周知,1875年5月,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个组织——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由于两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居首位的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挑战与机遇,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文章论证了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分析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激活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国民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指出大力推进制度创与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劳动生产力(productiveness of labour)与生产力(productive forccs)是可以通用的;二者只有形式上的区别,没有本质内容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的名作《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曾有多种中译本出版,主要包括吴亮平全译本、各种摘译本和部分译本、中共中央编译局全译本。这些中译本使恩格斯撰写的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读者接受、理解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历程,梳理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7)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产力产生的三种来源:科学的力量、因资本(组织契约)而产生的"社会力量的结合"以及劳动技巧。这些都是特殊形式的"活劳动",都是产生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社会生产力中的"社会力量的结合"与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结合,可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基础,更可以从新的视角诠释科学发展观、核心竞争力、制度变迁等一系列现代经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4.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和要求是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认为“科学技术(特别是当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指出只有按生产力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水兰 《求实》2001,(3):22-25
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依靠科学技术 ,但又不能只依赖于科学技术自身的演变 ,更重要的是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是最核心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当前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中 ,世界各国都在抢占 2 1世纪的国际制高点的历史条件下 ,更要强化制度创新的力度 ,尽快构建起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功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科学技术在这种创新性的体制框架中 ,真正成为生产力特别是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先进社会生产力要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力、生产力主体———劳动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考察。要使先进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必须把结构升级作为阶段目标 ,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保证 ,把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必须在执政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论 ,在执政的实践上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自身建设上 ,始终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原理与社会革命原理既对立,又统一。按照生产力原理,无论有没有人的自觉努力,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都会发生;而按照社会革命原理,没有人的自觉努力,它就不会发生。这两个原理通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合力原理统一于唯物史观。在这种对立统一中,生产力原理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唯物史观体系的重心位置。社会革命原理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从属于生产力原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探讨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在唯一科学方法上的根本分歧入手,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研究上具有革命性的方法论,即从历史即不同时代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宗教,而不是从黑格尔式的概念出发,在封闭的体系内理解宗教。著名的宗教鸦片论主要是针对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的革命形势而言的,即当时欧洲的宗教(基督教)已经不是革命的外衣,而完全蜕变为统治阶级服务了。但是宗教鸦片论并不能简单推广到一切时代、一切地域。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不同历史环境中各种宗教的不同历史作用,只有真正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地对宗教进行研究,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胡一峰 《党的文献》2016,(5):120-124
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提出,应该重视学习以描述社会发展规律为旨归的社会发展史,应在博通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绳束古今为一贯";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再次倡议学习社会发展史,认为社会发展史是党员干部必修课,号召教育要教社会发展史,干部要学社会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毛泽东再次倡导学习社会发展史,不仅要求中学政治课教社会发展史,而且格外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培养党自己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自己的"秀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敬增 《发展论坛》2001,(10):56-56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对影响和制约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要更好地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首先敏锐地把握它。为此,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一、高度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抢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当今世界科技最新发展趋势的前景十分诱人。因此,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当其冲的、第一性的就是要发展现代科技,实现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