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社会是一个稳态的留守社会,乡村建设能为留守社会保驾护航。发挥留守农民的主体性,将乡村建设成为留守农民的美好家园,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中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乡村建设最大的短板是社会问题与文化的缺失,重点应该是补短板,以社会和文化建设为重点。当前乡村振兴已经出现过热的状况,产生了"猛药依赖症",应根据乡村留守社会的特征和需求,倡导一种适度积极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根源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终解决需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徽省是流动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需要保持高度政治清醒,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民生情怀。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扩大乡村创业就业机会;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合理引导社会话语体系,剔除关爱保护标签化;开展"心理扶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合力相伴成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民上访视角下的乡镇政府治理——浙东A镇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浙东A镇农民上访事件的个案分析,认为,当前以农民上访为主要形式的乡村冲突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压力型体制"是乡镇政府失范继而导致乡村失序的根源所在;解构"压力型体制",建构多中心的治理体系,是乡镇政府化解乡村冲突、重塑乡村秩序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空巢"孩子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孩子"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关心还远远不够.农村"留守孩子"所存在的问题如不及时予以解决,社会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对"问题孩子"进行社会矫正,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因此,关爱"留守孩子",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一场衰败与新生的变革。其一,人口向城镇转移,村落空心化现象普遍。走进乡村,已经很少能见到青壮年农民,留守乡村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很大部分不会再回到村里生活。随着老年人的辞世,很多村  相似文献   

6.
激活乡村沉睡要素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长沙县浔龙河村以党建为统领,坚持走"企业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和监督,基层组织全程参与,民本民生充分保障"的发展路子,通过盘活"三块地"、用好"三类钱"、培育"一懂两爱人",有效激活了乡村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活性,逐步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文章基于浔龙河经验,从组织、市场、制度、农民四个方面探索激活乡村沉睡要素资源的可行路径,旨在为更好更快推进城市近郊型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民是国家的基本因子,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是民主政治和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性内在规定。中国农民作为国家共同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农民获得平等公民权利和养成基本公民精神是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要求。当代中国农民不仅因国家的"政治屏蔽"面临着公民基本权利的制度性消解,而且也因农民公民意识的薄弱,农民身份面临着"自我锁定",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民公民身份缺失的两大根源。我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其首要表现为农民的"公民化",即"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既需要农民公民精神的养成教育,也需要农民公民资格的国家认可和承认。中国农民现代公民身份的建构与重塑是保障农民权利、推动乡村治理、巩固民主基础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目标。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更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有了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就能凝聚人心,谋划思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息烽通过一系列措施,为留守儿童筑起了健康成长的港湾。避免留守儿童被标签化,倡导"隐性关爱"留守儿童;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使其快乐成长;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使其不再孤单……2013年4月,息烽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国家卫计委5部委列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2014年,息烽县农村留守儿童较2013年同  相似文献   

10.
《江淮》2008,(2)
近年来,东至县开展多方位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民,他们已成为乡村的"土专家",创业的"能手",市场的"领跑人"。  相似文献   

11.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乡村改进实验中提出了"富教兼施"的原则.这一原则将"富农"与"教农"并重,"随富随教",在实践中收到了积极效果.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从富农入手,增进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同时重视"教农",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没有生态乡村就没有生态安徽,当前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生态模式可以分城郊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种植-养殖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林业-旅游-保护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内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等四类。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生态建设路径,涉及政府、市场与农民三者之间彼此协同互动。因此,要教育各级干部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以"旧村整治"为主和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生态优势与特色;完善制度保障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构建乡村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和基石;在各种基层组织体系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对农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科学化提出更高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7,(2)
<正>农村税费改革之后,随着"两工一车"政策的取消,加之相当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以及财政资金有限还不能完全包办农业发展的一切事情,而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田间路和侵蚀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紧迫课题。佳木斯市郊区树立"大美丽乡村"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由村庄环境整治向田间路和侵蚀沟治理拓展,激发农民自觉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创新之路。创新催生了农民欢迎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及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海 《探索》2004,(4):124-127
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有三种模式内生模式、外促模式和内外结合模式.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应"一刀切",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地区,采取分类模式原则,即第一类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应采取内生模式;第二类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应采取内外结合模式;第三类是广大欠发达地区,应采取外促模式.各类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第一类地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第二类地区以特色产业为主;第三类地区以多种经营为主.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21,(9)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我省而言,在纬度较高、积温较少的条件下只有立足特色,发挥优势,下好产业振兴"先手棋",才能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龙江样板"。  相似文献   

17.
大公社是试图以社会理想和体制设计来整合和改造乡村的"社会工程"。大公社通过"平调"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和农民的生活资料,控制农村所有的财产;通过"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实现饮食的平均分配;通过"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把农民改造成"产业大军",以统一行动和思想。由于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大公社体制实施的结果与设计的初衷截然相反。美好的理想、完美的设计,收获的却是社会的倒退,甚至是灾难。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个时期,笔者在晋西北革命老根据地宁武、神池、五寨等地搞农村调研。"今后谁来种地?农业现代化靠谁实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这种隐忧来自乡村的现实。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46亿,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一些县农村耕地撂荒越来越严重,最高的撂荒面积达30%,最少的也有20%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村,农民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对农业已经完全提不起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对农民这个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农业的弱势以及过低收益,无法激起他们创业的激情。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导致了如今在乡村务农的,几乎只剩下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的"留守"队伍。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民是乡村的建设者、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守护人,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乡村才能振兴,农民才能得到真正持久的幸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意义重大,明确农民主体地位就是明确了农村工作的方向,就能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就能有效持续保证乡村长期繁荣稳定,就能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把农民主体地位置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加快推进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植入"大数据"基因,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是农村产业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近年来,贵州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大数据+农业"深化农村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