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治理资源的一部分,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梳理移风易俗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分析移风易俗中新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路径:强化乡贤精神的引领作用、提升村民素养,发挥乡贤群体的监督作用、遏制残规陋习,运用乡贤组织的协调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发挥乡贤资源的转化作用、丰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宾川县制定印发《宾川县倡导移风易俗客事从简工作方案》,县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在推进移风易俗客事从简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和积极探索,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新风尚,推动全县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成立了以中共宾川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17个县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宾川县移风易俗客事从简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人员、村干部、农村党员及各级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3.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思想与政教实践传统,更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回顾国内移风易俗研究的历程,梳理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总结进展与缺失,探索未来的努力方向,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三十年来,伦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先后在移风易俗的意义、途径、学科价值、历史、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内涵厘定、学科互补等方面也有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福建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福建开展移风易俗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搭建全媒体宣传平台、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营造全方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倡导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创新局面。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宣传引导、舆论监督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论坛》2021,(4):I0002-I0003
近几年来,云南省永胜县持续开展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千名志愿者签名承诺"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促进以程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正面激励,道德约束,舆论监督由中共永胜县委宣传部主办,县总工会、共青团县委、县妇联、县移动公司协办开展"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志愿签名承诺活动,近千名志愿者和干部职工纷纷签名承诺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树立社会新风。  相似文献   

6.
明代至清前期,广东、广西的民族教育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民族人才,民族地区社会风气也得以改善,拉近了中原与边疆民族地区距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雏形形成初期的重要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也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家风文化蕴含的宝贵品性与优良品格对于健康家庭单位的形成、良善社会风气的培育、优异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性转换,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接,形成当代家风文化。  相似文献   

8.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并以之为指导对新时代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展开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时代要求和民族地区特点的战略举措和工作思路。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新时代党中央指导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如期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要求,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实际赋予民族地区政府能力建设的使命.为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民族地区政府应从内、外两个途径对其自身能力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0.
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蕴含着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基础。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有助于增进中华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地区整体文化形象以及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必须确立正确科学的文化坐标,传承、弘扬和创新民族地区文化价值观,发掘、整合、提炼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构筑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防火墙。  相似文献   

11.
峨边彝族自治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经济发展与人民期望不匹配、文化繁荣与民族文明建设不平衡、社会稳定与法治建设需求不协调等问题。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四大会战为发展引擎,促进民族经济繁荣;以依法治县为重要支点,构建民主法治社会;以移风易俗为创新驱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式,最终实现峨边经济大发展、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生活于其中的少年儿童,从小就感受着多方面的影响,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当然,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给他们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一、社会风气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行为目标。 社会风气代表了社会所流行和提倡的思想、潮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社会风气对人们的思想、认识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于思想单纯、阅历浅显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13.
制度政策强势改造民俗是一种典型的单向、压力式介入,忽视了民俗文化的自主性和农民的主体性,结果引发了政策的执行偏差甚至失灵问题。从调查来看,鲁西南农村当前推行的移风易俗改革,通过将政策的执行权下放给村委会以及红白理事会,实现了从政策主导到政策引导的转变以及"制度刚性"与"治理柔性"的结合。研究发现,国家政策规定与基层灵活操作结合、组织保证与传统底线维持、政策引导与新风尚倡导、农民参与与相互监督构成了政策与民俗良性互动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当前政策介入的合法性、合理性、前瞻性与公共性,保障了政策目标实现以及民俗文化的再生产,是互动理论在制度政策与非制度民俗之上的具体实践。移风易俗改革的方式和村民自治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兼具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长期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在于脆弱的家庭收入难以支撑其在教育、医疗、结婚等方面的巨额刚性支出,反映出支出型贫困家庭有效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这些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民族地区长期陷入贫困的主要因素,宁夏是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的回族自治区,其支出型贫困现象极为严重。论文以此区域为例,从微观视角对民族地区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路径探讨,旨在为民族地区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提供可能的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方法来对我国西部十一个民族省份(陕西除外)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现实预警分析,其结论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稳定的省份是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稳定的省份是甘肃省、云南省、重庆市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动荡的省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贵州省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动荡的省份是新疆维吾尔族、西藏藏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16.
村规民约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解决土地纠纷、催生文明乡风和促进乡村民主自治等功能。通过对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民族地区村规民约仍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实施方式不规范、缺乏村民广泛参与等问题,制约着村规民约价值功能的有效发挥。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统领,打造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村规民约,吸引治村能人,融入时代新风,发动民众参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推进乡村社会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地域、宗教信仰等等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决定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化整合与创新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建设一个稳定、和谐、民族团结友爱的现代化强国,加强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整合与创新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西部少数民族的主要特点 ,以及在新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面前 ,如何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坚持以脱贫致富为中心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 ,发展科技教育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道德认识,改善社会风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着重阐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重大意义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