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当前,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些想法。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即"目标管理机制、朋辈辅导引领机制、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科学创新实践机制",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对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系统的认可,自愿受其约束并遵循其行为要求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认同、反向认同、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背离等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用不足、网络的流行等都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3.
微空间平台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关注度、浏览度、理解度、认同度低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增强广大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发起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度,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微传播中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国家意识形态认同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时代境遇下,意识形态认同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难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国家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性因素,并据此提出走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路径选择:即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崇高性、理想性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相统一;以批判的精神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理论;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突显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加快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助推器。当前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存在网络传播渠道众多、媒体融合人才缺乏、网络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深入网络社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主导权、营造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良好氛围、加强网络平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平台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网络队伍建设、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媒体融合视阈下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阎国华  韩硕 《探索》2022,(4):171-184
依托移动网络、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网络生活日益呈现圈群化转向。网络圈群在缔造网络生活新业态的同时,也日益产生现象级影响,包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解构与重构。借助对传播逻辑和认同逻辑的深刻塑造,网络圈群显著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认同的现实境遇,并引发了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削弱、主流意识形态难以进入圈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圈传播、圈内典型意见主导思想认同等显在困境。遵循网络圈群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脉络,分析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成的主要挑战,可以发现网络圈群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着重以优化内容设计、创新方式方法、紧盯受众需求和注重协同作用为抓手,从而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圈群引领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圈群穿透力、深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圈群性生态和统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圈内外因素等方面实现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发展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入党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抓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培养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必要前提。本文分析了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入党积极分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路径:加强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线下线上"教育,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施"实践育德"工程。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现实政治认同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现实政治认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基于网络展开的政治身份识别、信息共享和政治行为趋同的共识认同,是受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文化引导、政治结构形塑的合力认同,是感知和行为相统一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认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具有稳定性和流变性、聚合性和分散性、现实性和虚拟性、重叠性和交织性、平等性和碎片性的特点。网络空间政治认同面临政治认同稳定难以维持,政治认同主流空间受到挤压,网络空间舆论处理不当和西方国家消解我国政治认同的危机;存在政治参与呈增长趋势与"数字鸿沟"增大,网络政治的公开化与"小圈子"化,政治认同提升与政治参与行为减少的悖论。应加强法治治理,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优化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环境,构建网络空间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马红霞 《世纪桥》2014,(2):45-46
利益实现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要求,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利益在理论上的体现。随着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在利益分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分化现象:利益差距的加大、利益代表者的腐化以及利益失衡机制都降低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甚至对其产生了质疑,这直接威胁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新形势下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重要课题;强化民族地区研究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1所高校研究生进行调查,把握当前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探索》2020,(4)
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性问题,对认同生成机制的研究是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本质与目的是大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将自身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均具备获得大众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生成遵循人类基本价值认同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两条线路"双螺旋式交互上升"的机制。本着"有利于促进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生成"的原则来构建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培育路径,需要通过"理论阐释+环境熏陶",增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通过"双向互动+需求满足",提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意识;通过"实践体认+长远规划",补足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合法性信仰,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进而在世俗生活领域形成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与主张的认同情感与遵从态度,最终达至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了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是实现社会整合的"社会水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一个时期内我党已有思想基因的进一步有序结晶与活化,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整体性和局部性统一、现实性和理想性统一,具有思想导向、合法性诠释、社会规范、社会心理定向等意识形态整合的能力禀赋,是新常态下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凝聚中华民族奋进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融入人民日常生活、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融入社会整合机制构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双重实践中认同它、接受它、遵循它。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感性需求、网络空间不断助推的感性交往、视觉文化有力塑造的感性景观,都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权威性和理论性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实践要求,有效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方法手段,从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6.
微环境下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传播呈现出瞬时性、开放性、适时性、精粹性、交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给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构建带来了主导地位受挑战、维护能力被降低以及同质效应被破坏等发展困境。我们可以从转变"微"思维、净化"微"环境以及培育"微"人才等方面,探寻具有可行性的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传播方式日渐式微;面对多元社会思潮,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面对多元价值空间,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显得更加重要。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复杂情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理清思路,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占、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市场利益的分配不均,致使大学生政治认同呈现紊乱、式微、冷漠态势。基于以全球视野增强政治认知、以对话沟通培养政治情感、以价值理性鼓励政治参与的原则,可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指引,在"知""行"中凸显主流价值观的优越性;树立"理性社会问题观",诠释体制转型中的"中国智慧";确证学生自我价值,构建整体性政治认同教育等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寄托着人类价值追问和价值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普世价值"不仅专注于绝对的、神圣的和恒在的理念世界,更攀附于现实当中的话语体系构建,以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为话语核心,充当着西方争夺话语主导权和意识形态扩张的思想先锋。"普世价值"在中国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国家独立的主权意识和民族意识,破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及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国家认同。认识与消解"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及其现实危害,不仅需要构筑社会主义的"中国价值"和"中国话语",更需要以"共同价值"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来解构和取代"普世价值"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为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甚至还有一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调查发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的认知程度很低;但我们又发现,人们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等方面的认同程度却很高。这表明,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不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心悦诚服",也许是迫于形势的"屈从"或跟随大流的"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