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考量,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非农产业走向及人口迁移向经济集聚度高的区域转移之趋势,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成为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助力器。但是,由于宏观地理环境及经济政策所限,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及人口迁移空间走向不均衡特性并未改变。要以打造新生代农民工为切题,着力解决迁入地劳动力的"结构荒"与"质量荒";要以强化迁出地劳动力培育为手段,大力促进迁出地劳动力回流,以反哺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要以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加大第三产业的人才吸纳能力,以充分释放当下中国"人口红利",促成我国区域经济"恒者恒强"、"先进带后进"均衡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知识溢出、聚集经济与成渝经济区协作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是区域经济学从经济发展的空间层面来研究各子系统的协调性,而聚集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产业层面的自组织的一体化发展形式。聚集经济一旦形成,聚集经济的外部性使聚集效应可以延伸到所有行业(经济活动)并促使专业化分工、创新发展以及区域经济活动在行业内和行业间相互合作,从而促使区域的协作发展,而知识溢出被认为是产生聚集经济的重要动力和来源,并且是聚集经济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认为聚集经济这种内在机制是实现成渝经济区超越于行政干涉的协作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当前,人才建设落后是制约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为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上认识不够,实践中重视不足;经济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力.为此,需要转变观念,树立"人才兴农"的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农村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用好大学生"村官"等.  相似文献   

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陕西人口迁移的特点,通过人口迁移驱动因素及对迁入地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提出建立由市场调节陕西省人口迁移的机制,进而达到稳定房地产价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朱哲 《理论探讨》2008,2(1):159-161
在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中体现着由差异走向和谐的深刻内涵.在经济发展动力方面,邓小平提出了从"收入差距论"到"共同富裕论"的收入分配理论;在经济发展框架方面,邓小平提出了从"补课式"重点发展个别产业到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理论;在经济发展布局方面,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区域经济渐次协调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6.
税收竞争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过度的恶性税收竞争亦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绊脚石.文章通过对税收竞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分析入手来探究税收竞争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性,进而提出从法制原则、公平原则出发,建立地区协调机制,"趋利避害"规范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结合中部六省实际,为中部崛起提供一些在税收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炜光  柳妍 《理论探讨》2020,(2):120-125
区域协同是新时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不但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而且对于实现区域充分平衡发展以及构建新常态语境下具有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区域"增长极"大有裨益,并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探索。基于区域协同创新和"增长极"的理论视角,在阐释区域协同发展对企业创新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基础上,以沪港通为例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了大力发展沪港通对于推动我国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未来又面临哪些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6)
我国女性人口迁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对女性迁移的影响和价值存在低估。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迁移理论的分析框架,关注迁移流动的性别差异,聚焦女性迁移模式的变迁,对于理解和梳理当代中国女性人口迁移模式提供理论借鉴,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在迁移倾向上性别结构区域均等化;在迁移性质上,女性人口迁移性质由被动转向主动,预示着我国流动人口进入了新阶段;女性迁移转变将引发综合效应,也为我们看待当代女性迁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是党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部署、新目标、新定位、新举措,也为做好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大城市中心城区作为城市功能和要素聚集的核心区域,其基层党建工作也具有"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在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性和基础性作用。做好新形势下大城市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0.
承认生态的商品属性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发展生态商品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要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建立区域生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大、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本位主义人才政策,有的对产业发展需求无法做出快速反应,有的对"大区域"发展有明显制约。人才政策改革势在必行。研究针对地方人才政策制约区域协同发展这个问题,以国内外研究为先验知识,提炼出区域协同创新的三种模式,并就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在归纳我国人才政策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现实路径的基础上,对理论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大区域"人才政策协同创新的多元治理模式。最后,结合我国发展实际,给出以人才政策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姜玉砚 《理论探索》2021,(1):101-107
“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复杂经济形势下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供需错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和短板。因此,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相关配套政策;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升级供应链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之间和内部的合理化和优化;完善和加强制度保障,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补偿机制,对实现城市与农村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完善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补偿机制,必须将库区治理制度建设和促进库区生态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并举,促进城乡区域和谐发展,让飞云江中下游市民与珊溪库区农村人民携手奔小康,共享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4.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权力规制理论,从市场主体微观行为、政府规制的视域完善我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内部营商环境相对优势沿着"核心城市(城区)—核心城市(城区)所在省市—相邻省市"迅速衰减、不同类型公用设施供给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分化特征、司法解纷和信贷服务区域不平衡性相对显著、规制过程复杂且涉及利益相关体较多的指标在各区域呈现改革"深水区平衡"现象、全国垂直管理领域指标呈现区域间"相对平衡"。为破解我国区域营商环境的不平衡问题,应加强跨省市协同顶层设计,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重视以"标准化"促进"平衡化",进一步降低营商环境"行政区划壁垒";统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经验扩散;聚焦司法和信贷领域体制机制性创新扩散;推动各区域在部分指标领域实现"深水区平衡"现象的破解。  相似文献   

15.
阚莹莹 《学理论》2014,(4):109-110,113
在当今信息时代,国家与区域间经济实力的竞争重点在于知识经济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是否拥有人才资源优势是能否取得竞争优胜地位的关键,对人才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竞争的焦点,如何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成为各级政府都在思考的问题。对于哈尔滨市来说,其经济发展面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走以知识经济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发展道路是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所在,如何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哈尔滨市人才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已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素霞  蒋同明 《学理论》2008,(12):41-44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继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互动性较差、差距扩大三大问题,借鉴区域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和区域阶段发展论,探讨了国外典型区域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重点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变化和政策调整,提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和谐、互补和循环四个新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正19世纪爆发了一次移民热潮,出现了华人大规模移居东南亚及大批欧洲人移居美洲的现象。两股移民热潮尽管发生时间基本相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移民发生机制和移民方式,两批移民的境遇也相差甚远。本文追踪19世纪华人和欧洲人在海外的现状,比较不同移民群在海外扩张的特性,进而折射出华人和欧洲人的区域关系和移民网络的不同模式。一、移民背景与推拉理论19世纪8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莱文斯坦首次系统提出了有关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他认为人口的迁移遵循一定规律:一是居住地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吸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间加强经济能级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研究十七大后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制度创新安排,构建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的一个新视野.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有重点的推进态势.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去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塑造区域整体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管理经济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建立地方政府间经济能级协调合作机制并确保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转,地方政府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体制及制度创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周旬 《理论探讨》2006,(1):136-139
三峡库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借三峡工程建设之机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理论与实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当今主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入手,结合三峡库区的具体情况,发挥各区域经济理论之所长,应用增长极—经济圈—扩散轴式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来指导制定三峡库区综合发展战略,可以使三峡库区经济实现真正的腾飞。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治理研究——对上海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人口、房地产、城市规划等经济社会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已出现了经济、社会和人口等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使得居住分异现象日益显现,社会公平性问题开始突出,加大城市空间资源整合日益重要。维持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与空间匹配之间的有效平衡,需要从更高的社会经济制度层面上思考城市如何治理。因此,建立法治社会,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房地产投资的引导与控制,推进市民利益维护机制建设,制定合理的人口战略等城市空间调控政策迫切需要出台。在"和谐社会"治国理念下,城市空间治理将日益重要,因此,需通过对大量城市的实证研究,总结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机制、趋势、效应,并对比中外城市空间演化的差异,反思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构建新型的城市治理架构,并以此规范人口流动、提高城市化质量、消除城市社区隔离、规范住宅房地产发展、保障弱势群体空间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