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风家训作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精神财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涉及到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各个方面内容。其中所蕴含的"廉洁基因"——立志修身、勤俭养德、遵法守纪和廉洁为民,是当代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深入学习并传承的历史智慧与财富。这些"廉洁基因",对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可通过加强家风家训文化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建立常态化制度机制约束与监管等方式,更好的发挥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优良家风对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具有正向涵养作用。传统家训作为家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优秀的价值理念与齐家育人之道。立足党员干部家庭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客观需要,培育涵养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优良家风应基于以下三个向度:传承传统家训"德教为先"教育理念,培育"以德立家"的优良家风;传承传统家训"上行下效"育人之道,培育"率身垂范"的优良家风;传承传统家训"实践养成"教化原则,培育"知行合一"的优良家风。  相似文献   

3.
正镇宁自治县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镇宁"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凝心聚力创建美丽乡村。为了培育道德文化,涵养优良家风,传承道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该县积极开展家风家训挖掘、整理、提炼工作,建成6个家风家训教育示范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家风家训教育示范活动,并在各乡风文明示范村开展晒家风家训活动。结合"宣传干部上讲堂"活动的拓展延伸,该县采取集中宣讲、聊天座谈、夜间巡讲等形式有机结合,在乡村道德讲堂、在赶场天、在村落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家规被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产生了无数的名门望族,也孕育了无比厚重且各具特色的家风家训家规文化。这些家风家训家规,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也是历代江西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全面梳理江西家风家训家规文化的特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社会价值,然后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让古老的家风家训能够从历史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5.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核心价值,是最好的精神不动产。通过从“修身、治家、为学、处世”四个方面梳理中华民族优良家风传统的主要内容,从“家训、家规、家书、家教”四个向度阐述家风的传承方式,从“情感、品德、精神、机制”四重风尚维度,探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塑造优良家风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秦皇岛市以"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为统领,大力开展家训家风建设,弘扬家庭美德,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一、开展好家风建设的主要做法秦皇岛市以"晒家训、立家风、扬美德"为主题,运用多种载体开展好家风建设活动,形成了"人人传家训、家家有家风、户户立家规"的良好氛围。一是培树典型引领好家风。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好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将其与道德模范评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家风的概念,我国伦理学大师罗国杰这样解释:所谓家风,一般是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其相关内容是传统家风的道德价值取向;"耕读传家"是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家学传承、家规、家训、家庭教育等是传统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家风一经形成,就能不断地继承发展,并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前后相继、陶冶家庭成员品行的作用。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社会声誉,而且影响着  相似文献   

8.
<正>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传统是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培育优良的家教、家风是传承文化的基础,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立好家规、树好家风、传好家训,做品行端正、讲规守矩、廉政勤政的"继承者""守护者""传播者"。家训家规连着道德品行。山东琅琊王氏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家训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家训家风蕴含着修身之道、治家之道、处世之道、家国同构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创新家训家风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认知、多渠道宣传传统家训家风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同、优化传统家训家风教育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体践行等路径,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孝和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德目,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代,引孝入廉、以孝促廉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一些地方也在进行着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孝和廉毕竟分属不同的领域,两者并非天然结合,而孝也并非廉得以产生的充分条件。因此,充分发挥家训、家诫的积极作用,加强家风建设,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家庭,建立健全家庭教育、评价、监督、惩处机制,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衔接配套的廉政教育体系,形成崇尚廉洁的良好氛围,对于发挥孝道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道德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的积极价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人们把重要的人际关系视为"五伦",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孟子主张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使五伦关系体现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之孝,还包括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两重意蕴。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家庭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想社会空间价值的延展,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先秦儒家孝道正是在生命意识、家族伦理和为仁之本三重意蕴中得以传承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13.
朱思阳 《世纪桥》2016,(3):74-75
孝道思想更是孝文化的理论渊源和根基之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成分之一,构成了中华孝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研究孝道思想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提升对中华孝文化的认识,以及加深对儒家哲学的理解,特别是促进我们建设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孝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孔子的孝,内涵丰富、十分的具体,并且对于后世孝道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重新梳理体会孔子孝的内涵,为我们建立当代社会需要的孝道思想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14.
<正>家风是什么?在古代,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多以家规家训为形式,代代相传,规范着家庭成员的品德行为。在当代,家风不常被提及,家规家训逐渐淡化于无形,成为一种言传身教。尽管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从古到今,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没有变,基本的做人法则没有变。可以说,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不仅从未过时,还作为一种传承方式,承载着中国人一直追求和坚持的忠义、诚信等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2016年12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杨氏宗族欢聚在重庆,畅谈同族家风家训的文化,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中华杨氏联谊总会第三届年会及家训家风传承高峰论坛在重庆拉开序幕。宗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乡土情,骨肉情与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固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基石。通过对家风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引导全社会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广泛开展传承好家训、讲家训活动,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以好家训提醒引导、感染熏陶家庭成员,发挥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功能,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忠厚传家,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公共活动,弘扬文明健康生活,增进邻里团结,融洽邻里关系,使全社会更加注重家风培育,以纯正家风厚植社会新风。  相似文献   

17.
传承中华孝道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在要求。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孝道认知存在代际差异、孝道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部分子辈不愿意承担"养老"义务、不愿意履行"敬亲"责任、农村"孝老"风气下滑等孝道式微趋势。为此,应从构建新型中华孝道、加强孝道伦理教育、打造多元化养老模式、推进法治建设等方面着手对农村地区孝道式微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家礼、家训、家风是我国传统社会主要的家庭教育模式。以家庭教育为核心世代衍化而成的家教文化,对于个体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在我国优化家庭教育、塑造良好家风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接住地气、聚拢人气,在全社会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9.
以"孝"为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资源。新形势下,在分析大学生孝德观念现状的基础上探析其成因,进而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建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孝"为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资源。新形势下,在分析大学生孝德观念现状的基础上探析其成因,进而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建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