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矿产海外供给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其中两个因素决定着中国战略矿产资源的安全,一是便利的运输条件,这是安全并及时获得矿产资源的重要保证;二是周边国家在全球战略矿产资源生产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矿产资源合作关系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因政治和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二是区域外大国与中国的地区博弈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如何调整政治关系来稳定或促进战略矿产资源贸易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任务。因此,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战略矿产资源合作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周边外交中,中国需倡导合作发展理念,通过外交保障、机制设计、通道保障等多种途径实现矿产资源供给安全,积极推动周边合作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发展与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周边政策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周边地区则构成了中国关键的国际环境。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中国的周边政策均服务于中国的战略目标: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构筑"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在国际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坚持中国的相关原则,实现因应形势的战略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周边政策成功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外交总体目标的推进,为经济建设服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新中国外交实践的一个突出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代世界》2008,(10):9-11
记者:2008年是中国和伊拉克建交50周年您对两国的关系如何评价? 大使:2008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伊拉克方面也举行了庆祝活动。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东,并前往欧洲。伊拉克也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伊中两国于1958年8月25日建交。自那时起至今,伊中两国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虽然伊拉克的政权经历了几度更替,但两国关系一直很友好,而且在各领域都不错。在过去的50年中,两国关系没有出现过任何冷淡,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而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则是潮起潮落的,唯独与中国的关系发展十分顺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突出体现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在周边有新的动向,世界其他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对周边地区安全产生外溢性影响,周边热点问题有效管控的难度有所增大。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对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多方面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提振周边国家的合作信心;从小事做起,强化合作路径的稳定性;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展现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避免地区安全问题对地区发展问题产生过大干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提升引领和塑造周边安全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周慧来 《南风窗》2011,(3):40-42
有学者就去年的中国周边局势分析道,美国仍然是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决定性角色。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中,大国关系是首要,周边是关键。但在过去一年,大国关系中的中美关系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紧张状况,周边外交也面临严峻的局势。有学者就去年的中国周边局势分析道,中国  相似文献   

6.
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20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而东南亚地域则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成为中国周边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仅从国际关系层面上对加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特殊意义做一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独立报》中国外交方略的发展变化及特点三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外交问题研讨会上,一位中国专家强调,中国最关心的是周边问题,至于全球事务,则要看具体情况。北京希望以周边近邻为依托。在西方,外交重点是俄罗斯以及俄罗斯参与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在东方,严格地说是在东南方向,重点是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周边外交放到与大国外交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外交由此前的"一个重心"变成"两个重心"。战略重心重塑的主要动力在于周边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毛泽东时期周边外交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生存,邓小平时期周边外交主要是为实现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目的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或具体政策,并且更加积极地介入周边外交事务,在处理手段上"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展望未来,中国的周边外交策略应保持战略定力、循序渐进、树立底线原则,争取早日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9.
2009年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出现阶段性新变化,表现出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在进入历史性新阶段。深入分析并科学研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因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把握中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发展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周边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夏立平  钟琦 《国际展望》2022,(1):38-53+158-159
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是共生理论与系统理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全新框架体系,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分析范式和理论依据。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共生体,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构建命运共同体。国际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即对立的统一。全球体系内部与中国周边体系内部的互相依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双方都从关系中受益,而消极的相互依存是指任何一方对相互依存关系的破坏都可能给另一方甚至双方带来损失。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共生体系高级阶段的目标。全球和合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中国周边体系以实现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应成为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关键要素。我们应以此来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进而建立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印度是中国西南周边最重要的近邻,其对中国周边战略的身份是综合性的,进而也是中国周边地区战略形势演变的一个常量,这既是由印度的巨大体量所决定,也源于中印整体关系特别是可能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还体现在印度对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上。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印度的快速崛起,其对中国周边战略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在迅速上升。印度作为中国周边战略形势演变的变量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中国对印度力量的评估、美国等大国对印度地位与作用的看法以及印度的自我定位都处于变动之中。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大变量的最终驱动力主要来自印度的发展及印度由此增加的力量将用于何种战略目标。因此,印度的何种身份以及在哪些领域对中国而言更为重要,是中国对印度战略的重要决定因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大可能具有助力中国的正面意义,但中国仍需要从大局出发制定促进稳定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印度应该被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中国应致力于促进和塑造与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亦有必要应对印度将中国视作主要对手而来的各种消极现象,全力遏制将中印关系导向对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对于有14个陆上邻国的中国来说,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是中国重要的安全利益。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八字方针,并提出推进周边外交的两种方式,一是加强睦邻友好,二是加强地区合作。地区合作首次成为中国推行周边外交的主要政策手段。在亚洲的地区安全合作制度方面,1994年中国加入了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多层面的,涉及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及非传统安全等等诸多内容,一般来说指传统意义上的周边安全环境,主要指周边政治和军事安全环境。由于中国周边行为体及其与中国的互动关系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因此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现象。  相似文献   

14.
储昭根 《南风窗》2012,(11):76-77
中美联合军事演练,看似一小步,实则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两国间的一大步;"非传统安全领域"则成为中美两军关系的"黏合剂"。5月4日至10日,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防长时隔9年后再次访美,也标志着去年美国售台武器以来中美两军关系的"转返"与升温。  相似文献   

15.
许利平 《当代世界》2013,(10):36-39
201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10+1"合作的典范,引领着东亚合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日益紧密的时代,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具有地区意义,而且具有全球示范效应。10年的中国—东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亮点,值得好好总结,同时更应务实谋划未来发展的方向,使中国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为中华民族的两个百年梦想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8)
正两位中国领导人的博鳌论坛演讲构成一个整体,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对亚洲乃至周边的思考,也可以看到中国"亚洲观"的日益浮现。2016年3月22日~25日,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召开。今年已经是第15届论坛年会了。随着博鳌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和关注度持续上升,尤其是这一论坛年会作为今年中国主场外交的开篇之作,受到国内外社会的关注。事实上,这一论坛也为今年9月将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起到了预热的效果。中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博鳌  相似文献   

17.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春萍  刘宏 《台湾研究》2004,(3):24-31,58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关系得到不断发展,主流与趋势是好的。但同时双方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形势的变幻而演变,并不时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台湾问题则是其中一个极其敏感和关键的问题。应该说,30多年来,中日关系得以平稳发展,与日本政府信守一个中国政策,较妥善地处理与台湾的关系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俊生 《国际展望》2016,(2):132-150
研究中美两国的和平共处具有紧迫性,而一战前的英德和二战后的美苏两个案例都具有借鉴意义。着眼于历史,一战前的英德和二战后的美苏均实现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共处,这值得汲取经验并吸取相关教训。中美要实现和平共处,从中国的角度看,应塑造两国共同利益,使其转化为和平共处的正资产。中国应在事关其核心利益的周边问题上绝不妥协,通过战略压力迫使美国尊重中国的地区权益,避免美国过度逼迫中国而导致两国擦枪走火。此外,中国应积极参与和创建地区安全机制,并建立各种"中美+X"三边机制,以使双方及第三方保持信息同步沟通,避免误判。要促使美国严格约束其亚太盟友,避免被第三方拖进战争。中国应广泛发展与美国盟友的安全关系,不仅在双边层面加以提升,在吸收其加入周边的相关机制时,经济收益需适当让位于政治安全收益考量。中国还应从政府、学界等层面有效引导国内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9.
翟崑 《国际展望》2014,(2):1-1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日益引人注目。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确立了通过周边外交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实现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需要在自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平衡好自身影响力与外部制约力这对矛盾,着力突破三个层次的制约:在全球层次,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改革开放,发挥主力作用,引导周边国家实施"综合治理",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周边难题";在周边层次,中国应实现对睦邻方针的继承和创新,通过整体优化、变通适应和合作共赢的"适应性共赢",化解"中国与周边的塑造与反塑造难题";在行为体层次,中国应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强调自我约束、矛盾管理和共同责任,以"修己安人"构建"中美邻"良性互动框架。  相似文献   

20.
2014年初以来的乌克兰危机充分反映出美俄两大国的地缘战略优势与劣势。美国认为克里米亚入俄是俄罗斯对冷战结束的报复,但美国在诸多限制条件下不敢轻易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打击,暴露出其海权的有限性。俄罗斯虽然在冷战后国力下滑,但应对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周边地缘政治博弈仍游刃有余,体现出其传统陆权的优势,并希望利用本次危机阻止甚或扭转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不断在东欧压缩其战略空间的态势。由于军事冲突得以控制,美俄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战略博弈发展到地缘经济领域。俄罗斯利用乌克兰对其经济依赖的加强,对乌东部地区实施援助。美国则派出专家帮助乌克兰实施经济改革,促使其进一步倒向西方,同时与欧洲共同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面对乌克兰危机中大国地缘战略博弈的新态势,中国应当积极谋划自身周边外交,落实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周边外交和经济倡议,扩大经济影响,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