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佟琳 《前沿》2006,(8):215-2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创新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主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动力。理论自主创新保证党的先进性,推动执政党对社会的意识形态整合。科技自主创新既是全面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二者都是推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2.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5,21(5):41-43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社会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学习社会管理知识,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景况与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对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局势追求分析,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中国社会的走向,也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还在于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开启马克思自由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人的生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被确立为中国新的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哲学角度审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路历程,审视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审视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  相似文献   

6.
聂鑫 《新东方》2005,(9):8-10
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格局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为中国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涵和目标。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明确以“人和”为标志的社会,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形态,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纲领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贾金玲 《长白学刊》2008,(6):97-100
防范和治理社会风险,确保社会安全运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对转型期社会风险特征及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当代中国应对和化解社会风险的社会政策,对于实践科学发展现、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法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结构由原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四位一体,并且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契合了中国社会现实,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规定性的指引,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评价尺度,因而在各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作为公法学者,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浩大的工程做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经典作家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我党关于社会主义性质及属性认识的发展,也是对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认识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从社会动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等层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解答了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问题,既创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平衡机制,也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层群众自治与乡村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特别是中国乡村的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压力型社会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有效化解乡村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亟需创新乡村社会管理模式。而通过培育和发展乡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农民的民主监督力度,对于提高乡村社会管理的效能与水平,促进中国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同属于一个系统。和谐社会包含了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群体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巢小丽 《求索》2005,(7):60-62
个体和谐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社会也对人的和谐提出要求,从社会性别角度来说自然要求女性的和谐发展。但当前中国女性发展现状与和谐社会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并将制约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推进女性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女性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女性群体作用是建构和谐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政党制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王爱红 《前沿》2012,(14):128-129
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孜孜探索,也承载着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走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体系或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从三个角度透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的发展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三个不同角度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引,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逐步提高社会和谐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春红 《青年论坛》2007,1(3):16-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该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实现党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思想在中国本土的历史上,其消极影响可能要大于其自身的价值。然而,思想是自由无色性的,正是多元的思维、视野以及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才使得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显现出人类独有的精神面貌。在当今和平发展的世界性主题背景下,中国提出并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表达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社会发展走向。接近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包括发展法律、进行制度创新以及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罗永忠 《求索》2007,(9):155-156
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传承高度重视。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应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架构为基础,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促进当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这样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础坚实的现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