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人们常说法律是武器,现时的农民,实在还处于“手无寸铁”的状态。一是农村“法盲”多,信“老爷恩典”而不相信法律;二是农民遭遇枉法的事不少,且不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其事例随处可见。去年7月4日,河南商丘有位叫孙文之的农民进城卖瓜,占了城管认为不当的地方,孙的丈夫发车准备离去,城管执法者却当众摔烂西瓜才解恨。一位苏姓市民实在看不过眼,用50元买下了烂瓜。孙文之捧着摔烂的西瓜,大声哭诉。安徽太河县农民高帅,举报他人乱占耕地,反遭执法人员殴打,哥哥打抱不平致人轻伤,派出所却将高帅抓去,在没有履行基本法律手续的情况下,将高…  相似文献   

2.
<正>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通过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所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思想、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的总称。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的目标是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不仅需要基层公共权力部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也要求普通农民要提高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由于农村社会更多地沿袭传统,农民对伦理道德和乡村习俗的遵守和自觉维护已经形成习惯,而对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3.
即将出版的《农民学法用法100例》,是一本专门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而编写的书。当前,普及法律知识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亿万农民学法、用法的活动正在逐步展开,这是广大农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国有10亿人口,8亿居住在农村,搞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对于提高全国人民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精神素质意义重大。为了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新形势,北京市司法局普法教材编写组根据广大农民的需要,编写了这本《农民学法用法100例》。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全书100题,都是针对农民干部和农民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有的  相似文献   

4.
知识长廊     
《党的建设》2007,(6):57-57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颁布,将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便于农民朋友学习和了解这部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我刊将在本栏目中不定期刊登有关的知识介绍,满足农民朋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郭敏 《世纪桥》2012,(1):59-59
开展农村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始终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这是档案工作为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和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政府行为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玲 《世纪桥》2007,(6):1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农民,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对此,政府应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宣传,并推行相关法律;落实教育政策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民权益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就在于漠视了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权利以及对农民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缺位。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民权益法律保护的制度建设应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民间法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道德习俗、社会规范被逐渐制度化且相对稳定的一种通行做法。民间法仍然被很多农村群众所认可,农民更多的愿意在自身的生活空间中寻求一种秩序,因而国家的法律法令就很难真正地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国家需要一套协调机制来解决国家法律政策与民间法所存在的冲突与对峙,以对地方传统风俗的有益部分进行法律变通,以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王德福 《求实》2017,(5):79-88
农地抵押权能不足被认为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主流观点认为,农地抵押权能不足主要是由现行法律制度造成的制度障碍,在其指导下,农村产权改革选择了一条突破现行法律和土地制度的路径。调查发现,农地抵押权能不足主要是由农地特殊性、农业弱质性和农民生计需要三大基础性因素造成的市场缺陷。通过消除制度障碍、赋予农地抵押权能并不能彻底解决市场的内在缺陷,因此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强制推行可能会引发一定风险。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需要真正回应普通农户需求,适应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1.
<正>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也是巨大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让农民财产性收入成为热议的话题。然而,与话题的热度相比,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却长期受"冷遇"。如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涉及到需要改革探索的地方很多。当前,我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如何?怎样破解农民财产性收入难题?如何创造条件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2.
看了有关"第一支书"制度的报道,感触较多。笔者是研究农村工作的,深知农村的艰苦和贫困落后,农村太需要为农民办实事、带领农民致富的支书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第一,农村村级领导班子非常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从集体耕作转向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出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状况,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不准增加农民负担,部分村级经济很难维持正常干部的工资补贴。加上农村一家一户分散作业,工作难做,一些村干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愿当村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我们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致使法律信仰在农村形成一种缺失的境遇。要培育农民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之情,必须探寻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制约性因素,以期对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发育起来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4万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这些组织普遍存在法律缺位、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快这方面的立法进程,尽快确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相似文献   

15.
基层动态     
《共产党人》2011,(3):33-34
银川市启动"三下乡"银川市在金凤区丰登镇启动"三下乡"活动。近日,由银川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和金凤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这次"三下乡"活动,得到了银川市及金凤区科技、卫生、教育、司法等30多家单位的支持,他们不仅给当地农民送去了家电、数字化设备等,还带去了农民最需要的新政策、新知识。在银川市司法局的宣传台前,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2,(11):46-46
目前,甘肃省已建成农家书屋16860个,基本上解决了全省广大农民群众农民读书看报难的问题。在农家书屋出版物选配中,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增加了与农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图书,充分发挥了农家书屋作为基层普法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几年来,甘肃省农家书屋法律类图书无论是品种、册数、码洋,还是信息量、实用性、通俗性,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为更好实现以农家书屋为载体,更加广泛地在农村地区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策划了"农家书屋文库法律系列"重点法律类图书。该系列丛书共60种,内容涉及农业生产经营、财产权、义务教育、税收、环境保护、婚姻、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经过8年的农家书屋建设,以宪法为核心.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都得到广泛宣传,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7.
魏天辉 《新视野》2012,(1):94-97
"农民上楼"政策在现实中没有被善意执行,是对农民土地权利的又一次侵害。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应从制度上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发挥村民代表大会作用;从财政体制上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设立专项农村发展基金;从立法上制定《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条例》,规范集体土地征收。此外,还需要提高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当前农民阶层分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农民阶层分化对我国法律运行的影响,进而就如何促进农民阶层结构的合理分化,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若于设想:(一)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人口;(二)完善税制,调高保低,给低收入阶层农民以法律救济;(三)构建新的《户籍管理法》,给进城农民以自由迁徙权,实现农民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体系构建、中国的社会现实、法律的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冲突以及现行法立法缺陷等角度看,制定专门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十分必要.让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认识到其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这也是对公民权益的最大保护.出台一部好的<农民权益保护法>,将大大增强我国农民借助国家法律实现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农民的维权行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降低农民在法律缺失状态下发生对抗性行为的频率,从而有利于农村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0.
<正>农民道德素质,是指农民从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农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1]。现阶段,虽然农民群众道德素质在整体上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太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太相协调、与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有所偏离的情况。一、新形势下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