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桂花 《探索》2003,2(4):111-113
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生活在人的整个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成为我国未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李剑 《新视野》2023,(2):121-128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新科技革命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基于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结构的全方位冲击,新科技革命滋生出混生性不平等、主体性危机、个体心灵失序、价值共同体衰微等问题,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秩序两个维度均影响着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应立足马克思主义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理路,以平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为价值依据,着力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秩序重整,超越资本和效率逻辑对技术进步的主导,规训技术力量回归其本原使命,使之真正堪当共同富裕实践的强劲助力,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筑造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后,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温饱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却出现了物质需求畸形发展与文化需求滞后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我们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的偏差,不同步地发展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结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民生不仅指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主要的是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需求,对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体。不能分裂地单纯发展物质生活,再发展文化生活,必须同步发展才能培养健全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其现实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青兰 《求实》2004,3(2):21-23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含义就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现实的人"是人的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人的发展三形态是人的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理论的归宿点和终极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于引导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我们既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总方向,又要明确现阶段人的发展的具体内容及特点,同时必须关注人的发展的主体性范围、关注作为目的的人、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及人的交往关系,以促使现代化的进行真正有利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是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且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术任务,也是建构既具有民族主体性的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五、在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基础上构筑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放在发展的首位,坚持生活品质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生活品质的测量和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物质产品和各类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更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最大满足。坚持生活品质的主观与客观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  相似文献   

7.
文化建设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加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真正认识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不管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建设,都必须努力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作为文化建设实质的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四有"新人也只能是人的主体性全面发挥的人.  相似文献   

8.
迟成勇 《党史文苑》2007,49(3):46-4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体现着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的意旨.  相似文献   

9.
周泉刘同舫 《探索》2022,(5):165-17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需要,是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力和精神创造力,使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积极进取的总体性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性受制于物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它既以物质生活繁荣为基础又能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并在物质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呈现出自身特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有在人的本质需要及其历史发展的总体性状态中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立足人的本质需要和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怎样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问题,为谋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含多层价值追求,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价值追求到解决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都内在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中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是人类具有终极意义的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关主体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人的主体性特征和地位作了深入的考察,指出了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所在,实现了对以往主体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