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董存瑞在牺牲前到底喊了什么?在电影《董存瑞》里,董存瑞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而在近年来的一段时间里,董存瑞的遗言成了“热门话题”,在网上甚至出现了借英烈之口调侃某省人士的无聊恶搞:  相似文献   

2.
一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到底喊的什么,是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电影《董存瑞》的镜头是烈士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的故事》等书籍写的是烈士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那么董存瑞到底喊没喊过这两句话呢?第一个报道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消息的是齐肃,文章题目是《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刊登在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1版上。文中写道:“……董存瑞为完成任务,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毫不踌躇地一手托着炸药包,一手拉导火索,在强烈的爆炸声中敌碉堡毁灭,董存瑞同…  相似文献   

3.
凡是看过《董存瑞》电影的,都不会忘记那高潮的一幕……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响导火索,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用身体做支架,用血肉之躯为战友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董存瑞精神一直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几代人  相似文献   

4.
凡是看过<董存瑞>电影的,都不会忘记那高潮的一幕……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响导火索,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用身体做支架,用血肉之躯为战友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董存瑞精神一直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几代人的精神支柱.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董存瑞精神,已成为当前交给我们的重任.在河北省隆化县董存瑞牺牲地,有一位已经75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弘扬存瑞精神的阵地上,他就是原董存瑞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吕小山同志.  相似文献   

5.
1948年6月8日,中共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委员会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队的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原冀热察行署决定,把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又追认董存瑞同志为全国战斗英雄。为了缅怀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董存瑞烈士,隆化县人民1954年在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6.
2019年,以叶挺将军及其夫人李秀文为原型,由长安镇戏剧曲艺协会出品的粤剧《浴火凤凰》,受邀参加广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让人想起郭沫若《凤凰涅磐》的感人诗篇:“凤起舞,低昂!凰歌唱,悲壮!”恰是叶挺、李秀文革命夫妻一生的光辉写照。  相似文献   

7.
正董存瑞烈士的牺牲,早已过了一个甲子,那么烈士托起炸药包那一刻,究竟喊了一句什么话呢?并不"忽然"地引出这几天的热议,不只是因为近十年来,这句话早被"虚无"成一句戏谑之言,更因为重提这声呼喊,会引起我们对于英雄宣传的一点"哲学思考"。多少年来,我们只知道董存瑞喊出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多么豪迈,多么"高大上"。但据近日中新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人们一提起教师,脑海中就会进出“蜡烛”这个词儿,就会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甚至会想起闻一多先生《红烛》中的诗句:“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  相似文献   

9.
《大众电影》(2006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的访问记,称没有人亲眼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一英雄壮举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访问记立即引起董存瑞生前战友及一些教育专家的质疑,许多人看到此篇歪曲史实的文章后,誓要为英雄正名。驻吉林省延吉市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官兵们更是个个义愤填膺,希望《大众电影》能够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到英雄所在部队和英雄遗像前道歉。据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政治部主任徐学泉讲,《大众电影》文章刊出后,他们在部队官…  相似文献   

10.
今年第8期《大众电影》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一文,称没有人亲[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一英雄壮举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这种说法引起了董存瑞生前战友及一些教育专家的质疑,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官兵要求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与此同时,该文对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也有一些与事实根本不符的描述,并没有正确介绍电影《董存瑞》文学剧本真实的创作情况。笔者前些年有缘与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之一、著名军旅剧作家董晓华相识相知,曾向他详细了解过电影《董…  相似文献   

11.
高昌 《学习导报》2010,(7):38-39
电视连续剧《为了新中国前进》日前在央视黄金时间热播。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塑造了董存瑞和战友们的英雄群像,剧情曲折,人物鲜活,非常吸引人。尽管主角王宝强的表演与以前饰演的角色有些雷同,新意不足,但面对屏幕上董存瑞那憨厚单纯的面容,我心中依然充满敬意和感动。  相似文献   

12.
高昌 《新湘评论》2010,(7):38-39
电视连续剧《为了新中国前进》日前在央视黄金时间热播。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塑造了董存瑞和战友们的英雄群像,剧情曲折,人物鲜活,非常吸引人。尽管主角王宝强的表演与以前饰演的角色有些雷同,新意不足,但面对屏幕上董存瑞那憨厚单纯的面容,我心中依然充满敬意和感动。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介绍“曹世文烈士后裔继承遗志6人大学毕业均扎根基层”事迹的报导,读后感慨颇深,使我欣然提笔,写下这篇题为《新时代的孝子贤孙》的杂文。曹世文烈士是土地革命时期惨遭敌人杀害的一位乡苏维埃土地委员。他在牺牲前,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新中国一定会建立,为子孙后代留下16个字的遗训:“不为官迷,不为财动,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曹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建党 80周年之际 ,应中央文献研究室《党的文献》杂志的约请写几句话 ,就作为我这个老党员对党的生日的寄语吧 !我们党从 1 92 1年建立到现在 ,走过了一条极为艰难曲折的道路。前 2 8年 ,党经过不断探索和牺牲奋斗 ,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顽强探索 ,有成功 ,也有失误。“文革”十年 ,我们党和国家陷入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中 ,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相似文献   

1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我们唱起这首雄壮有力、振奋人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就不禁想起它的曲作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他不仅喜爱音乐,而且很有音乐天赋.既会拉琴,又会舞蹈,还会演话剧.聂耳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自1933年起,他先后写了40多个作品,大多不同凡响.著名的有《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新女性》.《开路先锋》等.  相似文献   

16.
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军指战官兵和人民群众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英勇顽强,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涌现出以董存瑞、刘胡兰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1947年刘胡兰在家乡文水县牺牲时,年仅15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充分肯定了刘胡兰的革命精神。人们不会忘记刘胡兰,更不会放过杀害刘胡兰的凶手,文水县解放后的十余年里,人们陆续将杀害刘胡兰的凶手缉拿归案,严肃法办。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英雄的国家和民族,会失去重量,失去面对未来的力量。值此刘胡兰就义60周年之际,笔者特作此文,以志对英雄的怀念。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6,(5):89-90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13岁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他曾掩护八路军干部,并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从1945年参加八路军至1948年牺牲前,他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并在一次爆破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称号。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人们都叫我傻子。”“我是幸存者,是先烈们用生命搭桥铺路,让我活了下来;是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深情,保护我一次次脱险。他们是我创作《小兵张嘎》的灵感源泉,我今天所有的荣光都是分享的他们的荣光。”“我经常会想起他们,想起那些刚刚还生龙活虎、转瞬间就血肉横飞的战友;想起陪着我流泪、像母亲般关怀照顾我的房东大娘;想起在鬼子的刺刀前喊我‘老二’的机智勇敢的乡亲……怎么会忘记呢?高天厚土,永不能忘。”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大众电影>第8期上发表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叙及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这样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  相似文献   

20.
风雨同舟     
夜黑灯昏。批斗会场上坐满了人。傅连暲在两名战士押送下,缓缓走进会场。(画外音)来自天空的回音颤声:“你准备去牺牲?去做无名的牺牲?”傅连暲(心音):“对!”(画外音):“你会死掉,却没有人记得那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