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和他提出的改革计划的实现,是持乐观态度的。他很重视科学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善于发动科学家的力量。这对改革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讲了很多政治与科学应该统一的道理,实际上往往把二者关系理解得很片面。如果今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决策的确能够建立在科学论断的基础上,不搞一言堂,社会主义就是大有希望的。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在进行改革,苏联也掀起了改革浪潮。我觉得苏联从事的事业和中国一样的。这对各自国家今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但是,我们完全有权把意义估计得更大一些,即改革的成就,关系到今后社会主义的命运。你们两个大国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民群众能不能亲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处,物质生活是不是有所改善。中国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搞包产到户,农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农民热情很高,改革效果显著。在我看来,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困难较多,农业一直没搞  相似文献   

2.
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弱质性的社会基础以及农民组织化水平低的基本状况,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所以,要在尊重农民权利和自由、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影响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因此,要不断扩大农村自治体的规模,逐步实现乡镇自治,实现农村社会自主治理和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3.
张向东 《工会博览》2010,(5):286-287
改革以前,集体化的农村组织.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和限制流动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地锁定在土地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进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加快。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和趋势的研究,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制约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例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全面小康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5.
程万荣 《工会博览》2010,(4):167-168
农村理论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农民物质生活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如何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农村阵地,武装农民朋友,这是当前我们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彭载南 《法制博览》2013,(2):283-284
近年来建设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生态文明引领城市转型已成为共识。然而,在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却日趋恶化,甚至出现了一批"癌症村、污染村、垃圾村"。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城乡环境不公为起点,分析城乡环境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并试图构建当代城乡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7.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 ,主要根源于建国后人为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是中国最大的“人造国情” ,它人为地控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遏制了城市化进程 ,剥夺了农民的巨额财富 ,扭曲了宪法赋予农民的公民权利 ,加大了城乡差距 ,至今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吴洪森 《南风窗》2008,(2):94-94
从1978年开始启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到今年整整30年了。30年来的经济改革,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利"。利字当头的改革,最初在农村推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使农民、国家和城市居民三方得利,可谓皆大欢喜。随着改革推向城市经济,三方得利、皆大欢喜的局面就难以再现,从价格双轨制、企业承包制开始,到了股份制改造、地产改革等等。改革有逐渐  相似文献   

9.
新闻盘点     
近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指出,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据新华社  相似文献   

10.
程晓红 《工会博览》2011,(5):106-106
建立乡镇劳务输出平台在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将直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入世后城市农民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农民工流动仍是以大城市、发达地区为主要目标 ,但也出现了向西部地区流动的趋势 ;农民有融入城市社会的趋势 ;有“倒回流”的趋势 ;有犯罪增多的趋势。对于农民工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采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来信     
李熹斌 《南风窗》2014,(5):10-10
观念固然要调整,但是更应反思农村发展过程中,激励和保障机制的薄弱乃至缺失。农村届民增收障碍尚不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仍待提高,面对这样的现实,进城工作的子女成为乡村父母唯一可以利用和依靠的经济渠道,自然“压力山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城一代”承受了城乡发展失衡的成本。城市“反哺”农村,渠道依旧单一,尤其足输入乡村的生产要素、资本要素不足,农民可以利用的增收途径狭窄。于是,“反哺”变成了“自哺”,父母“老啃”子女。要突破这种困境,只有从继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下功夫,让更多现代化的制度、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带动农村进步、农民增收。——《人民日报》2月14日发文评论“老精族”(见《南风窗》第3期《重压下的城市“考嘴族”》)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创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是依据农村社会大系统发展的规律,通过创新农村社会各子系统以及农村系统与城市系统的关系,实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将整体上相对落后的中国农村社会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调查和研究,通过系统的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简讯     
金隅 《工会博览》2010,(1):56-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须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为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培育新型求民的途径要依靠教育,依靠培训,依靠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的决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的政治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的总称,是199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提法。在此之前,中国只有农业问题,没有“三农问题”,或者说农村和农民问题没有凸现得很严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的一段时间,农民收入的增长率一度超过15%,高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生活改善效果明显。1986年以后,主动的农村改革陷于停顿,但农民的普遍状况仍在朝好的方向走,这要归功于乡镇企业的兴盛,为很多农民提供“离土不离乡”的工作机会,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进入1990年代,城市的改革步伐后…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一些地方搞建设,在征地和拆迁过程中,发生了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特别是造成无地、无业和无保障的“三无”农民近4000万。党中央对此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改革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我们过去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了9000亿资金,改革开放以来又以土地低价格在积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如果从1979  相似文献   

17.
淮河水灾和上海地铁坍塌事件应该让我们警醒:不能老是将目光盯在山东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悬浮、北京的立交桥和西部的三峡上,到农村地区多看看就会发现,那里的道路、桥梁、水利、供电、治污、生态等基础设施水平依然很低,与城市、与GDP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生产性基础设施政府不来搞,谁来搞?在积极财政政策操作还有空间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改变发债办向,变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为向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18.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6):44-44
01 颁奖词:健康的城市化需要健康的乡村,破败的乡村必然催生无序的城市。在城市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中国乡建院把眼光投向未来,以"逆城市化"的思路尝试乡村建设,寻找农村的主体性。这是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益的探索。在新型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一体化等等理念的冲击下,人们似乎忘了即便城市化进程完成,也还是会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您如何看待南海土地制度的实验?杜润生:南海主要搞土地所有权变成股权,可以流动,这样便于让土地集中到专业大户手里,搞规模化经营。其前提是大部分农民脱离土地,加入乡镇企业,或者打工在外。一般的地方,由于工业不够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不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急剧增长,其社会根源在于由于社会制度不公正、社会发展失衡所产生的社会极化。预防和控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社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