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群体极化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途径,一些组织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途径来聚众并采取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主要有:群体自身原因、政治社会事件刺激、网络的互动传播,这些因素在极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群体思维弱智化、责任感分散及选择性接触是群体产生极化无法摆脱的因素;中国转型时期许多矛盾又为极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在虚拟的网络传播中网民、互联网企业和一些意见领袖的推动都会促进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群体非法事件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危及社会治安的一个最直接、最敏感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最普遍、最棘手的难点问题。认真分析群体非法事件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求对策,对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群体非法事件的界定及构成条件 群体非法事件是指多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采取围攻、冲击国家机关,阻塞道路交通、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妨碍执行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民众"相对剥夺感"是群体行为的根本动力,而民众的社会认知偏差,则是影响调控群体事件行为进程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勇 《理论前沿》2009,(19):29-3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构建积极防范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原因主要有:从众心理是群体性事件中最突出的心理行为,责任分散效应强化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流瀑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要培养公民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习惯,提高社会组织和机构自我管理的能力,重视科学疏导群体心理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行为"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存在而引起的。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四个阶段中,地方政府的表现和态度影响群体事件的变化和结果。  相似文献   

7.
群体内聚力与领导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内聚力是影响领导行为和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利益、领导者的素质和群体成员的角色特性等。群体内聚力大小并非同群体绩效呈简单的正比对应关系,群体内聚力对领导行为和群体绩效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群体成员努力方向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内聚力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领导者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措施来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当群体努力方向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领导者就要尽力把群体内聚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建设呼唤着民主进程的加速推进,它一方面唤醒了民众的主体维权意识,另一方面过渡膨胀的主体意识,又诱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转型期社会中,为了有效控制群体性交发事件发生:一要保持畅通的公力救济渠道;二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制度取向,防止贫富差别日益扩大;三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四要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群体事件的目的、人员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仰型"群体事件发生的规模、造成的消极社会影响,已经越来越值得关注.要想及时有效地控制和疏导"信仰型"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须认真研究引发"信仰型"群体事件的深层社会心理原因,以及事件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多发型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泄愤事件相比,前者是后者的诱因,也是其必经阶段。前者主体的最终目的为达成自己的利益诉求,具体有煽动情绪扩事态、杜撰事实博同情、强推己责问政府、曲解政策求利益等;后者的主体目的更杂,包括发泄不满、唯恐不乱、盲从、表现等。前者主体是"熟人群体",后者主体是无组织群体。前者行为方式以软暴力为主,后者行为方式有打砸抢烧。前者发生数量极多,称为多发,后者发生数量极少,是为可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利益格局也在不断地调整,社会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性质不断恶化、影响不断扩大就是表现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在正确认识当前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性质、特征、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迅速上升,呈现出数量增多、行为偏激、组织与规模扩大等新的趋势。多发、不可控的群体性事件导致公共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进而形成无休止地挑战现行社会秩序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防范、果断处置和善后处置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形成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结果 ,它对青少年犯罪有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犯罪的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三个方面。对这种影响 ,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种失范现象,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一面,处理好了,又能变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对其自觉调控,努力预防、减少并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5.
试论弱势群体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 ,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或从属地位 ,不能够完全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权利 ,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从属或者说不利地位的人的集合体。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有其保护的一面 ,也有其不尽完善之处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从加强立法、完善司法、建立宪法诉讼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三个因素为:民众通过代价计算后决定与政府抗争、政府触及民众利益底线却不愿分割既有利益引发冲突、有着相同被剥夺感的多数人。根据这三个因素产生的不同阶段,可采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对策进行处置。  相似文献   

17.
群体诉讼的起诉成本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小额多数"的现代型纠纷不断涌现,但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严重的功能缺陷.以法律的经济分析为理论视角,比较中外四种典型群体诉讼制度的起诉成本,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起诉成本最大,其后依次是选定当事人制度、团体诉讼、集团诉讼.这也正是作为"经济人"的广大消费者不愿进行代表人诉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犯罪学的基础理论,通过分析贩毒集团之间、贩毒集团内部的亚文化,揭示了这种类型亚文化在贩毒集团中的运作模式,以及这类亚文化无情与虚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纠纷是一种多数人纠纷,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对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群体性纠纷进行预防,可以减轻群体性纠纷对经济的冲击,同时可以维护社会稳定。要达到预防群体性纠纷发生的目标,必须对群体性纠纷发生的原因和群体性纠纷的类别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现实情况提出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具有失衡、不信任、造势和法不责众的心理特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做到:1.引导参与者保持正常的心态,消除失衡心理;2.赢得参与者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不信任心理;3.及时分化瓦解参与者,消除造势心理;4.保持震慑态势,消除法不责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