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速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有何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内容物质基础也称物质技术基础,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赖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资料的总和。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和它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例如,封建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手工工具,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只有建立起同某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某种社会制度才最终牢固地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也有自己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是以资本主义已经建成的机器大工业为起点的,又由于社会主义经  相似文献   

2.
改革既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毫无疑问,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 首先,改革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现实的物质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的意识和精神尽管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的决定作用派生的。离开了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和精神的反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相似文献   

3.
致了社会道德的滑落,进而对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疑虑。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选择,它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也有负面影响。从总体上看,积极作用即正效应是基本的、主要的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一致性。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新学说的产生,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然而它的根源却“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空想社会主义者以个体生产和手工工场作为构思理想社会的参照物,这一历史局限性阻碍了他们找到实现未来社会基础的物质生产条件。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产业革命后的经济条件下,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邓小平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中,看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希望,他以现代的社会化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物质生产条件,终干创立…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明确是以唯物史观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物质前提和不断巩固强化的物质基础;需要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需要锤炼先进思想主导的和谐文化;需要构建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制度基础;需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激发活力、凝聚合力;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中,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展的最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保证劳动人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我们党第一次认识上的飞跃之后的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实现“第二次飞跃”的主要标志,表现为若干个“第一次”: 一、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马恩列斯毛都没有用过“本质”这个词来概括社会主义。马恩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和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要求而创造物质基础。但他们也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要根据今后的实践来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一,更加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必要提出“初级形态的中国社会主义”概念,并深入探讨这一概念的理论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两个层次的有机结合,来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作出界定的。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只能以全部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现代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而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那么,达到什么程度算高度发达呢?其实,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全部社会化大生产,它同全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向前发展。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将为党风和廉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党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部分 ,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上层建筑领域的发展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马克思说过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深刻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稳定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的状况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必须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甚或出现社会动乱,那它不但没有精力和物质基础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连既有的生产力也会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抓住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简称“三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化”并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一、加快工业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构建和…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提供物质基础,同时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这三者不可或缺,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这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基础的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看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张友勇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建立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物质基础问题,而物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营造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梅荣政 《红旗文稿》2012,(3):13-16,1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华文明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特别是在新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文明发展的共同性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的,同中华民族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优良民族传统等民族特点相结合,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辩证地分析了竞争的历史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竞争既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又为道德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竞争激发工人阶级产生了集体主义道德意识;共产主义社会利他劳动的竞争将取代物质资源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由竞争引发的对立和冲突最终将消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竞争不可避免,要借鉴人类一切关于竞争的合理思想,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竞争冲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营造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改革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实质和文化意蕴,就是在物质上、精神上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生产力,实质上是释放人的能力,即确定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人们比较注重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组织基础的建设而轻视人的基础建设,实际上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道德建设,我们认为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负社会效应是搞好道德建设的前提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我们几经周折才领悟到的,是合乎经济规律的历史选择。这一全新的社会实践将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会有利于人们开阔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