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估目标定位缺乏科学的发展理念、评估指标设计缺乏完整的科学体系、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公众参与不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立法不规范的问题。政府绩效评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构建科学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确保绩效评估设计与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运用制度,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背景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强化的薄弱环节,如战略性定位缺乏、评估多元主体格局尚未形成、评估流程不够合理规范、稳评指标体系仍需完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需从深化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科学认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体系;建立系统科学、精细规范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进一步完善稳评指标体系,持续提升稳评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背景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强化的薄弱环节,如战略性定位缺乏、评估多元主体格局尚未形成、评估流程不够合理规范、稳评指标体系仍需完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需从深化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科学认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体系,建立系统科学、精细规范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进一步完善稳评指标体系,持续提升稳评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优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呈现日益分化和固化的趋势,公众诉求更加多样化,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维稳模式陷入困境。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我国地方政府摆脱维稳困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评估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单一,评估主体的权威性和中立性不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前后不衔接,评估结果难以应用。地方干部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还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和误区,在风险点的识别与科学测量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操作性难度较大。本文提出了如何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评估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其原因在于评估主体存在若干缺陷,包括内部政策评估主体(即政府官员)的素质不高和心理抵触,也存在外部评估主体与政府信息不对称致使其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渠道受限的问题。此外,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也是一大原因。这些现状要求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多元评估体系,推进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预警机制 ,导致信息不灵 ,工作被动 ;二是保障工作不力 ;三是现场处置水平不高 ;四是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研究评估不够。这主要是缺乏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 ,因而必须强化五大机制建设 ,即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 ;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制 ;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高效的现场处置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因此必须强化五大机制建设,即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建立高效的现场处置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善治理念来讲,新农村社区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绝对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区事务缺乏协商协同机制,社区建设脱离实际。新农村社区建设应从五个方面进行改进: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确立不同主体的职能和分工,建立多元主体间的协商协同机制,拓展民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有时存在外包失灵现象。外包失灵的具体表现为市场竞争机制的缺乏,购买程序的非完备性,社会组织存在供给方缺陷,服务供给水平低等方面。造成外包失灵的具体原因包括:政府在购买服务中存在控制导向,政府缺乏"精明管家"的能力,社会组织存在志愿失灵和合约失灵等问题。未来矫正外包失灵主要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制度供给、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价格听证制度而言,由于在听证主体的选择和确定上缺乏详尽的规范和程序设计,使得听证的功效发挥受到了制约.为此,必须从确定科学的公共代表人遴选机制、规范听证主持人制度和健全其他听证参与人的参与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基层维稳机制在缺乏制度化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为:重视政府体制内维稳而忽视公众参与;重视策略性维稳而忽视制度性维稳;重视善后补救而忽视事前制度建设。这种维稳机制形成的原因在于基层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渠道不畅通、博弈过程中主体权利不均衡及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缺乏组织依托。要有效解决目前基层维稳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基层社会管理过程中塑造多元共治的维稳新机制,让民众从维稳的对象转变为参与基层维稳的主体。具体路径应当从强化民间组织介入、完善基层维稳问责评价体制和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入手。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方面还存在着受传统观念束缚,公众参与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参与内容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公众参与意识淡漠等问题,文章提出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我国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面临着基本法缺位,公众参与内容规定模糊,公众参与方式陈旧,行政决策监督机制欠缺,决策后评估机制及意见反馈机制缺失等困境。完善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还需要制定基本法律,明确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创新公众参与决策方式,完善决策反馈机制、事后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和行政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南昌市公安局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首创了群众满意度短信测评服务平台。公民参与警务绩效评估存在着被动参与、参与方式单一、作用有限等困境,通过健全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可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切实保障公民参与警务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从而实现公民全面参与警务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有立法已从评估主体设置、评估范围界定、评估内容构造以及评估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重大环境决策社会风险评估进行规制,但还存在诸多可完善之处。首先,现有立法没有实现决策主体和评估主体的有效分离,难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应设立以非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多元评估主体;其次,现有立法在界定评估对象的称谓、范围及方式上存在差异,不利于社会风险评估的有效实施,应统一界定重大环境决策社会风险评估范围;再次,现有立法只着眼于对重大环境决策自身的静态评估,具有片面性,还应将潜在受影响公众对重大环境决策的认知态度列为主要的评估内容;最后,现有立法在评估程序设计上还存在缺失,应进一步细化程序设计,确保风险评估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以及外部监督机制的有效建立。  相似文献   

16.
行政区划调整的价值是通过有效合理的分配机制,达到利益、资源分配的最优状态。行政区划调整的法律规制实际上是为作出行政区划调整合理决策提供运作机制,实质上是决策机制范围内主体权限问题。我国行政区划调整模式存在的缺陷实质上源于行政区划调整是非均衡性的博弈改革,最优规制方式是通过法律规制达到资源与效益配置的最优化。法律规制的具体路径选择应采取决策评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及特别决策机制的体系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家用汽车"三包"规定,虽然对解决汽车"三包"争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存在法律位阶过低、内容粗疏、"三包"责任主体规定不科学、缺乏相关的配套机制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规制汽车"三包"问题。通过制定《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法》,细化更换、退回车辆的情形,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作为"三包"责任的共同主体,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等对策完善我国汽车"三包"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环境建设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需要。鉴于辽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存在制定主体单一,认识不足;决策机制不科学、内容简单;资源投入不足,失衡显著;监督乏力、体制不建全等诸多问题,指出必须通过优化政府行为,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参与的政策制定体系;推进政策执行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监督机制;合理分配政策资源,注重对本地区已有人才的培养;丰富工具类别,建立以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决策机制等途径,完善辽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政策评估主体界定与确立是政策评估能够顺利施行的前提之一。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今普遍存在着政策评估主体中公民参与与回应不足问题。重视政策评估中公民参与并确立他们的评估主体地位应进入各级政府重点工作日程,促进民意表达渠道畅通与政务公开等制度平台建立,重视党员在促进公民参与政策评估中的作用,将政策评估纳入总行政绩效评估体系框架中,大力推进电子民主应成为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评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困境,包括缺乏明确统一的公众参与概念和类型划分、缺乏普遍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公认可靠的评估工具。基于参与类型界定——评估指标设立——评估工具选择的TCT评估框架能够有效破解评估的理论困境。TCT评估框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首先依据公众与决策者的互动程度界定公众参与的基本类型,其次在公众参与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从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两个维度构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基于评估对象并遵循可用性、信度和效度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