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恋爱纠纷的不恰当处理易干扰双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家庭、学校、社会产生伤害和负面影响.针对恋爱纠纷的产生原因,应构建以自我干预为基础、家庭干预为辅助、学校干预为核心、社会干预为保障的大学生恋爱纠纷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性问卷调研数据的交互与回归,分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中11种因素对我国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自我教育、社区教育、媒体教育显著正向作用于我国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掌握程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水平增长上的应有功能未充分发挥.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对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培养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继续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家庭灾难教育的素质能力;切实发挥学校在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培养中的应有作用;继续完善社区灾难生存技能教育功能;强化媒体在灾难生存技能教育中的积极引导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福建高校治安状况总体是安全稳定的,但也还存在着各类安全事故危害师生人身安全、治安案件多发、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杀问题日趋增多等问题,原因在于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环境复杂化,加之对校园安全管理重视不够、防范不足和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科学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清洁校园及周边环境;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校园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5)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庭教育薄弱、学校规范系统创新安全教育缺失、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安全问题频发。高校应营造知识管理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家长应勤与学校沟通;学生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应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相似文献   

5.
王大伟 《中国减灾》2013,(5X):24-25
<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常常以各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自我安全防护技能的教育和普及,在全国上下各年龄层次的人群中都拥有数量众多的"粉丝"。近日,他通过本刊给广大读者分享自己关于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看法。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他们的成长中,往往会面临刑事案件、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众多的安全威胁。在突发事件中,儿童是最易受伤害的弱者。然而,这并不是说,在面对安全威胁时儿童只能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我们在加强保护儿童安全的同时,其实还可以通过正确有效的安全教育,来提高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为什么需要儿童安全教育如果每个学生都有安全意识、每个家长都有安全意识的话,那么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学生就能够迅速逃脱。公安机关、学校和家长孩子这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钰  王经北 《传承》2011,(31):44-45
当前,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危机意识不强,自我保护知识和能力缺乏,因此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较弱。在今后,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救知识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应急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处在特殊时期,极易受周围环境和社会影响,是社会上需要特别保护的弱势群体.要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抵御侵害、保护自我的能力.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管理,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29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是“防止校园伤害,加强青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参加“安全教育日”活动时说:“希望全国中小学生进一步懂得‘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道理,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面临危险和侵害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去年,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达到1.6万人,平均每天40多个鲜活的生灵不幸罹难。鲜花过早地凋谢让我们痛心疾首:面对意外和人为过错,全社会该以怎样的心态——中小学生对于我们每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对于我们正在走向文明与繁荣的社会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可以从环境满意和自我满意两方面进行评价.当前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对学业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年级、专业、学习成绩和学校生活参与度等个人基本属性、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等家庭基本属性,都是影响大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高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33名女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获得途径以及效能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然后对所获文本信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诠释。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中存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比较标准;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成功经验和特质归因获得;其在女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思维的活跃程度和归因倾向方面都发挥作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作为其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的。[1]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与行为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行为反应模式以及将知识、技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