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鼓励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光大,赋予其中国特点和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2.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强化,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助益。为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造就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契合点,要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正>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1区4县3民族自治县,3个民族自治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90多公里。全市有23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9个跨境民族。近年来,临沧立足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用党的先进文化引领临沧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多元的特性,凝聚临沧边疆少数民族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核心精神——仁与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仁爱和包容的核心理念下为人们设想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王道社会。这种社会制度理念,成为了过去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追求的意识形态。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危险。元清两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入主华夏,但是在统治治理过程中,依旧遵循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华夏文化。  相似文献   

5.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哲学思辨、道德情操、审美取向、科技教育、宗教信仰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垂范中华民族的思想德行与伦理规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方面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不客观的认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理性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涵养、思想理念、中国智慧都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更是夯实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自觉,也是重要力量,更是大有可为。主办专题讲座,改造空间布局,开列推荐书单,利用网络手段,依托学科建设,都是有效的方法途径,推动着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值得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开发的文创产品、文创活动,不仅是承载人们寻求心灵栖居与审美体验的载体,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有着独特意义。博物馆文创开发应重视提升互动体验、理性看待不同评价、坚持双效统一理念、逐步克服制约因素、具备开阔国际视野、不断优化管理机制。特别是,对于管理机制,要构建以跨界融合为理念的立体开发体系、建立以集聚各方人才为特征的人才制度、优化以多层植入为举措重点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土壤的滋养。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蕴含着世代中国人所传承的伦理精神、民族性格和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并以其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对当代人类社会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入挖掘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涵养和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也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最深沉、持久的力量。针对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与传承方面存在共同体意识缺乏、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比少、教学平台单一等现状。探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承路径,强调从精神层面构建治理共同体、培育文化共同体、实现德育共同体;从核心层面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从博物馆、图书馆、社团建设等载体层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新媒体语境下,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形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今多种媒体环境下继承与弘扬,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本文阐释了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探讨了借新媒体之翼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新的解释学范式,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达到了新高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契合、理论架构,进一步把握二者之间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新的文化底色和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5.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既定内容。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主体流失、承载客体受损等现实问题。为此,要通过培养壮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保护拓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客体,实施传统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更好彰显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全面创新与发展。由于当今时代背景发生明显改变,尤其是受到西方价值思想的巨大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此,需要深入探寻我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路径。中华传统文化走入现代社会的科学路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在实践基础上发展创新传统文化,谨防外来文化对我们思想的入侵。  相似文献   

17.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为高校美育供给强有力的支撑和丰富的资源,加强高校美育,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融入高校美育提供了从感知到认同再到创新的体系脉络;针对目前高校美育发展现状,可以探索有步骤、有创新、有追求的落地方法。本文通过立场、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的论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着手,探求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有效融合,以期构建面向未来的美学教育模式,激发高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积累的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行为规范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是一种对我国社会道德起模范规定的精神文明,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教育的资源支撑和深厚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尚不到位,融合现状不容乐观。这既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坚实基础。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越来越足。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秋天,与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一起到韩国访学,我们在韩国学者的热情招待下,参观了七、八个城市,访问十几所大学,与韩国数百名青年学者、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既感受到了韩国底层社会浓浓的儒风儒韵,同时也感受到儒学在韩国所面临的窘境。在返回国内的飞机上,牟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儒学在日本已接近死亡,在韩国也正在衰退,在中国大陆正在兴起。十多年国际儒学发展的状况说明:牟教授的判断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