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寿命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存活时间。人类不同个体间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时限,这就是人的最高寿命,也称寿限,古时称“天年”。人类的自然寿限究竟有多长,至今尚无定论。从生物界的寿命来看,各种生物的自然寿命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寿限。但人的寿命极限有多长,如何预测人的寿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150岁还不是人类的最高寿限有的学者用“生物钟”来象征生物寿命的长短,认为生物体在一定年限内是注定要死亡的,就好像有一个“时钟”在管制着寿命历程似的,到一定时限寿命就要结束,并根据细胞分裂周期与分裂次…  相似文献   

2.
朱亚夫 《今日上海》2014,(11):41-43
人活百岁不是梦,只羡无疾不羡仙。据上海市第七届(2014年)“十大寿星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最近披露:上海保持着全国老龄“三大纪录”:最早进入老龄化(1979年,全国是2000年)、老龄化程度最高(27.1%,2013年;全国为15%)、预期寿命最高(82.47岁,2013年;全国为75岁)。  相似文献   

3.
郁田 《政协天地》2014,(5):58-59
游寿,字介眉,乃出自《诗经》:“为此春酒,以介屑寿”“以孝以亨,以介眉寿”。福建霞浦人,清光绪丙午年九月(1906.10)生于褊宁府霞浦县城东社古善境“炳烛斋旧庐”(今松城县后街36号).学者、书法家,福建现代四大才女之一,霞浦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4.
寿命延长──人到70不稀奇  1900年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仅为 45岁,而今天这一数字已提高到66岁。联合国人口署更是把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定为“85岁”以上。人类寿命的延长得益于20世纪医学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将把所有基因的位置、结构、功能和作用方式弄清楚,人类的生、老、病、死之谜可望得到破解,并进一步得到控制。地球变小──突破地空的约束  在20世纪,从公路到铁路,从水路到“空路”,运输工具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嫦娥奔月”不再…  相似文献   

5.
郑伟达 《前进论坛》2013,(12):46-47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19世纪末人们的平均寿命是47岁,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数值已经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76岁了。有些科学家预测,人的寿命可以达到125岁以上;另有些科学家更是主张,生物技术将使人类寿命延长至150岁!有句民谣说得好:“人生百岁不稀奇,八九十岁笑咪咪,七十还是小弟弟,六十睡在摇篮里。”我们之所以能延长寿命,主要得归功于现在的和谐社会、防疫卫生、现代医学水平与中医养生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活到100岁很让人惊讶吗?数据显示:从1840年开始,人类寿命以平均每年大约3个月的速度递增;每过十年,人类就可以多活两到三岁。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从2001年到2015年,人类寿命增加超过5岁。不仅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同样如此。新中国建国初期平均寿命不到40岁,截至2016年,中国人均寿命已突破了76岁。  相似文献   

7.
“南无阿弥陀佛”是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佛教用语。该语为何意 ,许多人全然不知。“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南莫”或“拿莫”)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 ;“阿弥陀”是“无量寿”之意 ,阿弥陀佛语就是无量寿佛。在佛寺里 ,它的像常常与药师佛分列于如来佛两侧。“南无阿弥陀佛”在中国流传广泛。据载 ,佛教传入中国后 ,由唐代和尚创立了“净土宗” ,倡导“称名念佛”的修持法 ,即无需选择地点 ,只需口诵“阿弥陀佛” ,一心以“阿弥陀佛”为教主 ,就可“顿超三界 ,根据往生时品级不同而渐…  相似文献   

8.
人到一定的年龄就要衰老,这是自然规律。但衰老究竟从多大年龄开始,在生命科学包括医学上至今尚无绝对标准。人类生命的历程,是以时间单位计算个体的生存时间,一般称时序(自然年龄),按时序年龄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发育期(20岁以前)、成熟期(20—40岁)、衰老期(40-60岁)和老年期。1982年联合国老年问题世界大会提出以60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我国习惯上也把60岁以后称为老年期,把达到和超过这个年龄的人统称为“老人”。现实生活中,各个国家对老年人的年龄界限也无统一标准,多数是根据国情及所在地区的情况来规定。世界卫生组…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突出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重要论断,说明:(1)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同时也改变着自己。(3)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宗教感情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和消灭也都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进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使人…  相似文献   

10.
南岳的寿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健生 《湖湘论坛》2001,14(2):78-80
南岳寿文化,是在南岳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它是中华寿文化的缩影和代表,也是驰名海内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这里,中华寿文化的共性与地方寿文化的个性充分融合,显现民族寿文化魅力和灿烂光辉的景观随处可见。位于南岳大庙后的中华“寿苑”,占地 250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以寿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林式景区。“万寿广场”宛如一个露天剧场,可容纳两万名观众。“祈寿坛”亦称中华“寿坛”,与北京的天坛、地坛遥相呼应。天坛为祭拜上天、祈求神恩惠赐之处;地坛为祭祀大地、祈求五谷丰登之所;而“寿坛”则为祈求健康长寿之地,体…  相似文献   

11.
自然:人类的家园──上海市生物百项活动少儿画展●依达《绿化大都市》宋 (11岁)《复眼警察》皋翱画(6岁)几十年来,中国人一直有着“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雄心,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然”已不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14,(2):8-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发布了一份34个成员国及其他几个发达国家最新的人均寿命数据。从第一名到第十名依次是:瑞士(人均寿命82.8岁)、意大利(82.7岁)、日本(82.7岁)、冰岛(82.4岁)、西班牙(82.4岁)、法国(82.2岁)、澳大利亚(82.0岁)、瑞典(81.9岁)、以色列(81.8岁)、挪威(81.4岁)。其中美国排26位。  相似文献   

13.
不是童话     
<正> 朋友平时爱讲一些小故事给我听。最近,她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上帝造物后,为他满意的四种动物驴、猪、狗和人分配年寿的故事。有一天上帝把驴、猪、狗和人召集到一块儿,他先是将驴叫到跟前:“驴啊,我想为你安排三十年寿命,你看好不好?”没想到驴反应极为冷淡,言语中甚至还透出几分忿恨:“三十年太长了,我每天干活那么累,我才不想活这么久!”上帝很扫兴。就对猪说:“猪,给你三十年,你认为如何?”猪回答得漫不经  相似文献   

14.
以一匹50岁的马为例.它已活了正常生命的两倍时间。在所有的动物中都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人类像马一样。有些生命可以延长到正常寿命的两倍时间。也就是说160岁.而不是80岁。这些自然界的幸运者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只是出现的频率越来越稀。这生命六合彩中的头奖足以给老人及耄耋之年的人更长的寿命。  相似文献   

15.
名人名家     
张任天(1887.11~1995.4),浙江仙居人。著名数学家,享年108岁,是浙江省几位最高龄的寿星之一,被人们称为浙大“百年人瑞第一寿”。张任天1901年中秀才后,于1902年进入浙江大学前身——浙江大学堂(求是书院易名)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2,(24):48-49
<正>12月15日上午,第十三届广西(河池)园林园艺博览会在河池市宜州新区开幕。本届园博会以“歌海寿源神韵河池”为主题,以“歌、寿”为艺术创作源泉,依托金山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河池历史文化底蕴和少数民族风情,着力打造“一湖十二岭,三环八区十八景”的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17.
哲学:理学与信仰(上)金春峰一哲学研究的任务与对象从来认为,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或对人类思想的反思。黑格尔说:“哲学是思想要求它自身之最高的内在的满足中而以思想为它的对象。”(《小逻辑》,第83页,贺麟译,三联1955年版)哲学“是将思想本身,单纯...  相似文献   

18.
<正>人文学科所说的“人类世”(anthropocene),是一个自地质学那里借来讨论人类生存的哲学概念,气象学家克鲁岑(Paul Crutzen)及其合作者斯托默(Eugene Stoermer)于2000年提出这一术语,以指涉地球环境危机,此后在哲学界发展为对数字技术和智能时代的批判。例如,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以“人类世”作为现代性灾难的指称,又以“逆人类世”(neganthropocence)一词作为人类努力逃离过度技术化后果的指引。(1)而被学术界热议的元宇宙,则是我们当前目力所及的关于人类数字化生存的一种样板——看起来,斯蒂格勒式的批判,正适用于对它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苏四清 《湖湘论坛》2001,14(5):88-89
(一)爱默生的自然观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19世纪中叶超验主义哲学家、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论自然》(1836)、《论美国学者》(1837)、《神学院献辞》(1838)。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论自然》,包含了他的超验主义的自然观,体现了他对于世界的超验主义态度。而这种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也许正是爱默生欣赏东方文化的原因。 超验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它的中心思想是“人类能够直观地了解真理” 或“超越感官能力之外来获得知识”。爱默生…  相似文献   

20.
名医多高寿     
《冷庐医话》作者陆定圃先生说过:“名医多寿”。纵观医史,确非枉谈。考有关史料得知:《吴普本草》的作者吴普,享年90余岁;晋代著名医药学家葛洪81岁;北齐名医徐之才80岁整;北周姚僧垣85岁,许智庄80岁;唐代孙思邈长寿至101岁,近代张锡纯等皆寿至70岁以上。历史上名医如此多寿,近代名医也是如此。像农工党的叶桔泉和汪德耀先生就是这样的长寿老人。记得在1986年,正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杰出中医药学专家叶桔泉先生90高寿之年。我曾给叶老去函,请教长寿养生之道。叶老当即泼墨给我寄来了《老人保健要点》一文。文章如下:“食弗过饱:不饥不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