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琴 《法制与社会》2012,(28):240-241
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频发,其中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在2000年后超过了城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如何解决农民群体性事件成为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试探讨弄明群体性事件中的法治理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瑞林 《政法学刊》2006,23(4):16-22
目前,群体性事件在我国正处于上升阶段,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诱发因素与内在原因。内在的促发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在成熟法治国家,群体性事件都是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虽然我国的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规则与诉讼法关于群体性事件也有所规定,但是相关的内容设计还不够科学、全面、并不能满足对群体性事件予以有效规则的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有关部门在群体性事件面前消极被动的局面,必须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针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朱渝 《海峡法学》2013,15(2):86-93
考察我国近30年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数量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城镇化目的的偏差、农民生存权遭受侵害、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以及农民群体的非理性维权是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防治日益激化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应该从建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以及农民"利益代言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实现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由此产生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化解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以云南孟连"7.19"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从法治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对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5.
对于群体性事件可以借用中医上的"望闻问切"的思想来进行应急管理,所谓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望诊"则是根据观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规模、参与人群等表征来进行观察,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闻诊"则是根据观察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特征和行动指向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类型和危机程度。"问诊"则是要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利益诉求,通过沟通来确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切诊"确定群体性事件的症结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医疗保障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民医疗保障权不仅因其受宪法保护而值得关注,更因其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命健康而值得我们探讨。要完善农民医疗保障权的保护,就必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确规定医疗资金筹集问题,协调各方利益,还要加大地方立法的力度,缓解贫困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的地方政府在城市开发中具有明显地物质主义倾向,甚至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民众福利,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导致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构成了未来10年执政的最大挑战。因此,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就是要转变刚性稳定的思维方式,改变对群体性事件的片面认识;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依法行政;实现官员问责制,严惩腐败。  相似文献   

8.
邓世豹 《法学论坛》2007,22(2):95-100
公民权利是宪法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主体具有普遍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权利主体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实施权利需要配置资源,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宪法规定的农民的公民权利被搁置,造成农民公民权利的贫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的就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民权利的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期国家全面落实农民公民权利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9.
刘丹 《法制与社会》2013,(10):175-176
本文把"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看作一个动态的流程,力图对其发生逻辑进行一个动态的分析,对演进流程中的变量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引起"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不同层次的原因进行把握,有助于进一步地研究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民宪法权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世中 《河北法学》2005,23(10):14-17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必须赋予农民以真正的宪法关怀,保证农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迁徙自由、接受教育、平等选举、结社自由就是这样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1.
柯楠 《行政与法》2013,(1):94-100
社会权作为失地农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制度性根源、法律根源和公共政策根源造成了失地农民社会权的贫困,并且未得到宪法等法律的有效保护。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加强失地农民社会权的宪法保障,以人为本是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阶层平等是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的法理基础,人格尊严与个人自治是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的人权法价值。失地农民社会权的宪法保障离不开宪法本身的完善和宪政制度构建的支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权宪法保障是国家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施晓琳 《河北法学》2005,23(5):66-69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农民就业权保护的宪法基础。但农民真正实行就业平等权还存在现有法律制度、社会等级制度、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等现实障碍。应通过制定无差别就业政策、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完善诉讼制度、将在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和建立促进平等就业的机构来加强农民就业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征用农民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失地农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也凸显了征地单位与失地农民之间的诸多矛盾,因此,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不利因素以及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强对构建失地农民社会救助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构建这一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无权”、“失权”的弱势地位导致自身合法权益严重受损。本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参与管理理论、当代行政法学“行政权——公民权”的平衡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扶持项目的过程中形成的村民参与管理理论,结合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提出赋予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参与管理权,并由被征地农民会议享有和行使等对策,以保障征地过程中的行政权与农民的合法的财产权之间的制衡,从而维护广大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叶必丰 《中国法学》2014,(3):126-137
基于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城镇化中所需集体土地只能通过征收解决。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事实上平等即物质利益平等,而不是形式平等即法律上平等。这种事实上平等所体现的是越公越优越,超越了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与宪法修正案已还原的社会发展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不一致。应当修改《土地管理法》第47条有关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规定,实行以土地市场价为标准,从而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间的物权平等,实现农民个人与政府、农民与市民间法律上的平等。土地使用权入股应作为土地征收补偿方式的选项,以保障农民平等发展机会。在现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不变的情况下,基于土地的特殊属性以及土地权益的有效保障,按期补偿也应作为补偿方式。补偿期限可以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确定。  相似文献   

16.
崔晶 《行政与法》2014,(12):126-12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大批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且面临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微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其在舆情和群体性事件的转移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呈现出明显的微博因素,微博参与应对群体性事件具有角色优势。因此,必须从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培养微博意见领袖;与传统媒体有效互动;提高公职人员媒介素养等方面入手,提升运用微博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在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方面的成效日益凸显,它具备实时监控、快速反应、固定证据和为案件的进一步侦查提供有力线索的独特功能,在刑事侦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视频监控系统在建设、维护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强化应用意识,规范管理,可以更大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月霞 《行政与法》2010,(11):102-10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权利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这表明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民环境权的保护仍存在不足,须认真进行反思,探索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制度性歧视是指由国家的正式规则所形成或被国家的正式规则所接受和保护的歧视。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户籍制度;农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上述歧视性的制度安排严重侵犯了农民财产权、劳动权、获得物质帮助权、教育权等基本的宪法权利。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专门的以反歧视为目的的平等权利保障机构或职能更宽泛的人权保障机构,既是国际人权法所倡导的,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已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平等权利保障机构就其功能而言,适合于以大多数农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权利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