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隐藏在清水江边密林中的文斗苗寨被誉为苗族环保第一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苗寨”。它是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人说它是“苗族文化艺术馆”,也有人说它是“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笙文化是苗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老文化.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祭祀活动中,它是祭器也是法师;在社会教育中,它是件具有语义性的教化工具,在文化生活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多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为当今贵州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3.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苗族银饰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苗族银饰的种类、造型、纹样、工艺作了较详尽叙述,并分析银饰所体现出苗族传统审美观,民俗和信仰等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于涛  ;王婷  ;田茂军 《求索》2014,(7):182-186
苗族鼓舞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以“击鼓而舞“和“击鼓伴舞”的音乐舞蹈特征,是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其形象动作描绘、模仿、模拟苗族人民的农耕田园日常生活情景的苗族鼓舞,艺术上具有群众参与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在音乐上具有神秘的祭祀性与节奏性,舞蹈语汇上具有生活性与生产性。审美上具有内涵美,社会美,运动美,音乐美与服饰美。  相似文献   

6.
苗家花山节     
周雍 《今日民族》2002,(7):31-32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是苗族人民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为了办好为期三天的娱乐活动,屏边苗族自治县各乡镇的苗族同胞都要纷纷赶到花山场上踩花山。每年腊月中旬,花山场的主办人就要选择地势较高且开阔的地方,确定踩花山地点,并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俗称花杆),花杆上系着红蓝绿色彩带,随风飘扬。节日开始后的每天清晨,当阳光还缠裹在轻纱般的薄雾里时,苗族人民便扔下手中的酒杯,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欢笑,向徐徐飘舞彩带的方向,从四面八方鱼贯而行朝着花山场涌去。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谈苗语“仡”的构词功能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人们共同体的语言,均具有其自身构词功能的特点,通过语言自身的构词机制,构造成各种各样的词类,以满足语言自身系统的完善与其社会交际功能的发挥。苗语,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语种,亦有自身构词的特点。研究苗语构词功能的特点,对研究苗族的历史与语言、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苗语构词功能的特点之一,表现在许多苗语冠词在构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佩君 《传承》2015,(3):130-131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黔西化屋苗族服饰文化,了解化屋苗族服饰的缘由,并用功能—结构论的知识探究服饰所体现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实用性、审美性等,对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服饰文化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世界话语为背景,运用当代话语理论阐述了苗族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观点:苗族文化是世界第三种经济文化类型;苗族文化是由一个文化母体演绎而成的复杂文化系统;苗族文化超越许多世代具有极大的历史穿透力。文章并根据这些观点分析了苗族文化的若干事象。  相似文献   

10.
苗族与银饰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银饰文化的形成,是苗族居住区域、生产技术、审美观念、巫文化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蜚声中外的苗族刺绣始于何时,是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截今所知,我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七千年前的锁绣,与今天十分精美而仍然流行的苗族领绣完全一致,这显然不是其种偶合,而是文化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夏商时代苗族先民曾在现今的洞庭湖和鄙阳湖一带建立过“三苗”之国。春秋战国时代苗族建立的楚国雄据八百年,兵力号称百万,地广千里,北至中原,南至粤海,东至海滨,西至滇黔。“在广大的国境内有苗族和华族和其它小民族,居民相互间交流文化,产生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①。服饰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和介绍苗族在我国境外一些国家的分布状况和变迁历史。指出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具有世界性的民族,在其艰苦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既努力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又注重保持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云南苗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省,其中滇中的昆明、楚雄,滇东北的昭通、曲靖,滇东南的文山、红河为苗族主要的聚居区。苗族服饰因其所蕴涵的深厚内涵而被人们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男耕女织,勤劳的苗族妇女通常担负着种麻、绩麻,织布、染布,挑花、刺绣的责任,她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苗族独特的服饰文化,那五彩斑斓的苗装,那精湛的纺织手工艺,为世人所赞叹。  相似文献   

14.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湘西文化特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具有受动自足性、社会群体性、娱乐审美性,这些特性在与汉民族文化的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苗族地区,需不需要进行双语教学,这是一个久议不决的问题。在认识上长期得不到统一,苗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自然潮涨潮落。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是该做出结论的时候了。我们认为,要发展苗族地区的教育,必须坚持以苗语为主导的苗汉双语文教学。这个基本原则一旦确立之后,所剩下的问题就仅仅是技术性的问题了。我认为,制定苗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在苗族地区必须建立苗族独立完善的教育体制,而建立适应苗族现代发展的教育体制,只能以苗族文化为基础。五十年代,我们面对的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在内容主题、塑造英雄和 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战争、尚义和尚勇、求真与求美;并由这些表层文化差异 入手作深层探讨,对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同时 肯定了《苗族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雷公山地区的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从宏观上对雷公山地区景观空间进行区域尺度的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结果从微观上描述苗族村镇聚落在村镇尺度上独有的空间组织的形式,进一步提取典型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形态特点,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苗族村镇景观空间的文化成因。从而得出雷公山苗族景观村镇景观空间的模式,探讨了这种可持续模式的生态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境内的苗族有白苗、青苗、汉苗、花苗四个支系,自称分别为“蒙豆”、“蒙是”、“蒙刷”、“蒙陪”。据2007年统计,全县共有苗族17010户,764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一年一度的马关苗族花山节(又称踩花山)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灿烂的山花。  相似文献   

20.
贵州苗族村寨凝聚着我国少数民族古老文化结晶,却经济落后,处于地理劣势,并逐渐被盲目的旅游业所侵占,本土文化缺失。从苗族历史发展和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先民所具有的文化生态意识是超前的,并发现贵州苗族村寨风景园林文化生态特点与生态意识变迁规律,为将来保护与规划少数民族古村寨提供帮助,同时在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村寨更新规划中建立理论依据,最终让苗族文化生态和苗族村寨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