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社会的一种婚俗,云南芒市三台山德昂族至今仍沿袭着特色浓郁的哭嫁习俗。在婚礼期间,新娘及其女性亲属用恸哭的方式来迎接婚姻这一重大的人生礼仪,而村寨中的歌手则用吟唱嫁歌的方式来呼应新娘的恸哭。三台山德昂族的哭嫁歌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呈现出歌哭分离、文本即兴和曲调固定等特点,承载着族群迁徙的历史记忆,蕴含着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体现了委婉内敛的民族性格,强化了村寨女性的互助同盟,是研究德昂族的族群历史、婚俗发展、妇女心理以及民族音乐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哭嫁习俗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凸显出土家族女性智慧。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来看,"哭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其"关系互动"的过程体现出教育有序化之特色,并在彰显教育自觉性的同时,担负着个体社会化和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哭嫁"作为非制度化教育形式,对如何实施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等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家族哭嫁歌中蕴涵着丰富的孝亲内涵,它是出嫁女子要求孝敬自己双亲的真实反映,也是新娘的家人对她孝敬公婆的婚前教育。在以哭为喜,以哭定才德的心理下,哭也是出嫁女子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土家族“哭嫁歌”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音乐形成的文化渊源,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音乐文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家族“哭嫁歌”的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哭嫁习俗起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做为一种婚俗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传承的社会基础。本文试就此略述管见,求教于诸位行家同仁。 一 关于哭嫁习俗之起源,我国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主要观点有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前者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古代抢掠妇女时的哭喊挣扎;后者则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妇女对从夫居婚的抵制反抗。此外,还有原始残余婚姻说、奴隶买卖婚姻说和封建包办婚姻说等等。笔者认为,任何习俗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受  相似文献   

6.
哭嫁歌谣     
当银白的冰霜铺满那一条条似裙带般的林间小路的时候,武定县罗婺大地也悄悄走到了天寒地冻的季节,彝寨房前屋后的一排排粮架上挂满金秋硕果,在这样的时节里,劳作了一个很长季节的人们开始分享着丰收的快乐,在这样的时节里,正是武定罗婺彝族婚嫁的吉日,走进彝寨,那动感的哭嫁  相似文献   

7.
“哭嫁”是一种流行范围很广的婚俗。许多民族的妇女,临嫁前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凄悲的哭泣。然而,仅是哭还不能称之为“哭嫁”。哭嫁作为一种婚俗,除了“哭”这一首要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一是“唱”,即唱“哭嫁歌”,抒发姑娘出嫁前的情怀,这是带着哭腔唱的,唱中有哭,边哭边唱;二是“悲”,即整个的情感基调是哀怨悲愤的,女性对出嫁的反感和反抗情绪贯穿着婚礼的全过程。只有同时具备了“哭”、“唱”、“悲”  相似文献   

8.
哭嫁     
正最高兴的事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对于巫山大山深处的女人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出嫁时哭诉一场。这就是农村渐行渐远的哭嫁,"二虎家闺女菊花要出嫁了。"做针线女人们的提醒让吧嗒着烟袋的男人来了精神,"好久哟?"烟雾缭绕中,关于菊花的"典型事迹"在农家小屋里传颂,有笑声,有叹气,还有眼角的泪滴。菊花的婚期临近,邻居们齐聚二虎家:有的劈柴,有的挑水,有的帮忙杀猪……看着家里忙碌的景象,菊花怔怔地站在墙角边。与她同岁的刘山一边劈柴一边鼓动菊花:你平常伶牙俐齿的,从没看你  相似文献   

9.
浅析道真仡佬族"哭嫁"民俗的民族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 ,分析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仡佬族中遗留的“哭嫁”民俗的民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功能。这种民俗有益于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同时 ,民族民俗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 ,在其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日,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临了。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l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  相似文献   

11.
北路壮剧——田林的文化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天龙 《当代广西》2007,(14):58-59
田林山川秀丽,景色优美,群山流水间村落绵延,炊烟袅袅,如诗如画。 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能歌善舞,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汉族的山歌、唢呐、哭嫁歌,苗族、彝族的婚嫁习俗,壮族的春牛舞、花扇舞、八仙贺寿舞,瑶族的盘王舞、铜鼓舞等,美轮美奂,魅力无限,构成了田林独特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
岑玲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214-216
哭嫁是十分古老的习俗.古人认为婚姻为人伦之始,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女人的最后归宿是夫家,其性别的社会责任是通过婚姻来实现的,出嫁是女人凤凰涅般生命的突变,她将彻底脱离原生家庭而把生命意义彻底归属于丈夫.挥泪告别难留之昨天,走向企盼而又充满危机的明天,构成了俗语"出嫁女儿哭是笑"的全部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3.
既往有关土家族女性"骂媒"文化事象的专门研究成果,大多涵括于"哭嫁"之中。其实,"骂媒-哭嫁-陪十姊妹"属于土家族婚俗的三个不同环节,彼此之间构成以"骂媒"为原点的堆积维恩关系。作为土家族的特有婚俗文化事象,"骂媒"是土家族青年女性婚姻价值取向的话语权利及方式,其本质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入木三分的谐谑,其话语方式可以分为直白型、隐喻型、比兴型三类。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九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促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并特别强调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和宣传等各种手段,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保护妇女、关心妇女和支持妇女工作的良好局面。这一重要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申和强调,对于推进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具有十…  相似文献   

15.
’95世界妇女大会与中国妇女研究●刘伯红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引起中国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和知识妇女对妇女问题的空前关注和思考;国际妇女热点问题的提出和世界妇女对东道国妇女状况的热心和兴趣,也为中国妇女研究提供了范式和动力;世妇会后,妇女...  相似文献   

16.
一、从新的角度认识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的地位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中国妇女的地位、作用以及传统美德,对中国妇女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性贡献,都说得十分透彻、十分准确。讲话明确指出,在我国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妇女都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同时指出,哪里党和人民事业如火如荼发展,哪里就有广大妇女奋发进取的飒爽英姿,广大妇女是当之无愧的“半边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女九大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妇女九大部分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妇女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妇女的亲切关怀,对亿万妇女和广大妇女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论述精辟、语重心长,充分肯定了我国妇女和妇联组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论  相似文献   

18.
冯湘保 《中国妇运》2008,(12):19-19
刚刚召开的中国妇女十大是振奋人心、激动人心的盛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妇女十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心,体现了对妇女地位、各级妇女组织作用的充分肯定。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妇女工作的妇女工作者,我倍感振奋,倍感鼓舞,妇女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人身权利是关系中国妇女生命、健康、生存、自由、安全,不可剥夺的权利。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从各方面对妇女人身权益进行保障。同时规定了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时获得救济的途径,对妇女自身也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20.
重视对妇女和妇女工作的研究———在妇女问题与妇女工作研讨会暨妇联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全国妇联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这次研讨培训活动,是全国妇联办公厅自1996年以来举办的第三次。全国妇联书记处历来重视办公厅、办公室的工作,重视对妇女和妇女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