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丽莎 《学理论》2014,(3):184-186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其作品中不仅探讨了道德的理性根源和组成观点,还着重强调了道德的实践部分——"道德人"的教育,也就是把"人"(a man)教育成为"道德人"(a moral man)的过程。对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进行追本溯源,力求从政治、哲学等其他著作中收集他的道德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模式来解释洛克"道德人"教育的内涵。希望这些论述和方法总结能够为中国道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和谐的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性状态,应该是基于利己利他双重人性、具有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奉行互利主义行为准则的"道德经济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要弘扬互利主义精神,塑造"互利性"人格;加强社会规则建设,培育道德理性;彰显和促进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核心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劳动关系中的体现,并具体分析了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应该具备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行为效果是道德评价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实践中,行为效果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承担道德责任的行为效果应该追溯到"最初结果";同时,针对"合规行为"产生的坏效果问题,我们必须要结合整个行为过程以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作出合理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不容否定的,发展过程之中和发展后所面临的困惑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不争"到"不折腾"发展到今天的中国,搭便车的心态只会使自己从车上掉下去,必须做一些事情:解释清楚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也因此厘清自己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摒弃什么。孔夫子复活了?有不少人感慨,今天的我们,既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又处在一个最差的时代:认为最好是因为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是数百年来最好的,认为最差是因为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食品安全、拐卖诈欺等恶性事件不断上  相似文献   

6.
国家建立以来,人们对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经历了"道德人"、"经济人"、"公共人"几个阶段.作为超越"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要既能发挥对公务人员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公务人员人性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公务人员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公务人员的基本角色应该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7.
郭忱 《学理论》2013,(18):139-140
本书关注的是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作者主要就"法律是否应该强制执行道德"展开论述。首先,作者先假定任何愿意讨论的人都承认:在任何社会中实际起作用的制度,包括实在的道德,都应该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去面对质疑以及批评。其次,作者对沃尔芬登委员会、德夫林勋爵、密尔等所持观点进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作者并没有证成"为了隔绝社会道德使之避免变化不具有价值,并且不值得人类为之付出的苦楚和自由的丧失"的命题。但是作者认为,展示了这些牺牲就已经足够。  相似文献   

8.
刘永安 《理论探索》2012,(5):27-30,46
唯物史观是否蕴含道德相对主义是我们理解唯物史观道德立场面临的一个根本性同时也是易于产生困惑的问题。加拿大哲学家凯.尼尔森对唯物史观道德思想中极易引发道德相对主义困惑的问题予以澄清,反驳和否定了唯物史观持有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凯.尼尔森另辟蹊径地提出了情境客观主义的解释模式,认为情境客观主义可以对唯物史观作出恰当的伦理解释,并因此认为唯物史观持有道德客观主义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大都认为马克思从正义的道德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但他们对马克思持有何种规范性正义的解读却存在差异与分歧。分析比较他们见解的异同,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在理解马克思正义观乃至马克思的整体道德观时,将马克思对于包括正义在内的道德解释与马克思自己的道德价值立场区分开来是有必要的;从自然权利出发建构马克思的规范性正义不仅存在许多理论未决的问题,而且与马克思对抽象的"自然正义"的拒斥也是相违背的;正义观念不能脱离生产方式得到解释,并不是说正义就不能作为规范性道德对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制度进行道德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腐败仅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吗?否!腐败的滋生还有制度性因素. 在对腐败现象进行分析时,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腐败是个人道德问题,即因自律不严,违反了道德规范,犯下了道德品质上的错误:据此,所谓反腐败的斗争,也就是反对那些道德品质沦丧的腐败分子的斗争.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很多现象值得深思:为什么在一些地方会出现团体性腐败?为什么在某段时间之内,腐败会象流行病那样爆发出来?显然,仅用个人道德品质来解释是不得要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一些道德自律性非常强的同志,最后竟在不知不觉或无可奈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时空境遇下探讨道德治理的理论定位问题,是关乎当下道德治理能否真正实现的战略性课题。新时代道德治理必须明确国内和国际双重视域定位、"过程性解释"(或整体性解释)的内涵定位、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的边界定位。新时代道德治理的实现,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价值取向,滋养公民德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观,严守道德治理的边界;提升互联网技术支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进道德的制度和法规建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怪圈之一:基层不能解决的信访还由基层来解决.现实的情况是,各级的"信访办"还是"转办办",对基层的信访既不解决,也不解释,接访、登记、层层签批是其主要的责任.信访件"周游"一圈后,又回到了基层单位,回到了最初信访的地方,还是由基层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卢风 《理论视野》2011,(10):41-43
人之为人在于有道德。有道德的人必有所不为,无所不为的人常被斥为禽兽。有所不为,即能够做某些事,但不屑于做或耻于做。道德所规定的"应该"和"不应该"就指示我们在能够做的范围做出选择。在民风淳朴的时候,很少人不做应该做的事情,如孝敬父母,或做不应该做的事,如坑蒙拐骗,杀人越货。在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则会有较多的人  相似文献   

14.
公元1958年属鸡,人们常说:"鸡叫了,天亮了,表示黑暗已过大地开始光明."又说:"要得发,不离八."这就是说1958年应该解释为非常吉祥的年份,然而58年真的吉祥么?我认为正好相反,它是苦难之年、灾害之年.58年成都会议树起的"三面红旗",其中恶果之一就是在全国饿死了三千万人,其功过历史自有评说.  相似文献   

15.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消费和生产是一对辩证关系,马克思坚持以生产逻辑为主导,在生产过程中来解释经济,生产多少已然成了这对关系中突出的矛盾,随着大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普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产量,攫取产品的剩余价值,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突出。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绿色经济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标杆和主流,因此消费含义也发生了时代性嬗变,消费作为产品得以"最后完成"和"实现"的规定动作,其主体是人,因此,消费的志愿原则即"愿意与否"在现阶段已经向道德调节即"应该不应该"进行了转变。所以,消费伦理对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其在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成了使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统一的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原始起点,引发了传统视域下对天道敬畏的理论命题,萌生出神秘的生命情怀。二是立足治国理政,从"德治之基"的实践思维加以追寻。道德人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教化的治理功效,孕育和推进了传统社会的德治思维和德化路向,培育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三是回归终极理想,从"民本之要"的价值思维加以揭秘。无论是个体的圣贤追寻还是整体的政治理想,最终都是为了人的意义,目标都指向人的主体性实现,是"天人合一"命题的真正超越,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情怀。因此,传统清官人格是生命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18.
休谟认为一个道德判断和评价是由"旁观者"的道德感所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理论"。"旁观者"是休谟道德哲学中用以解释道德评价的差异与冲突,从而保证道德判断一致性与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在其道德判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但这一理论却存在着诸多争议,澄清和辨析其在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准确理解休谟的道德哲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一直以来遭受误解,诸种误读导致的后果是马克思所实现的理论变革被遗忘。只有在西方近代道德哲学的发展谱系中才能合理地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是近代道德哲学遭遇危机的产物,它体现出一种超越现代性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马克思破解了道德之谜,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根源和利益基础,在批判阶级道德时马克思暗示了"真正的人的道德"。"真正的人的道德"的致思逻辑展现了一种后形而上学的视野,同时又从根本上超越了后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的问题域。马克思始终在社会实践的地基上考察道德问题,从"超越现实"的立场转化到"现实超越"的立场,实现了道德范式的革命,不仅有效地解释了世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