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代文豪苏轼,有两桩趣闻时常被人提及。苏轼曾评论花鸟画家黄筌"观物不审",说他所画飞鸟"颈足皆展",事实上,有人却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苏轼因此呼吁,君子必须"务学而好问",谨防"观物不审"。在《书戴嵩画牛》中,苏轼又讲述了一个蜀中杜处士的尴尬事。杜处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却被牧童看出破绽:牛争斗时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画上的斗牛却翘着尾巴,显然画错了。  相似文献   

2.
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  相似文献   

3.
重读苏轼     
正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名句为大家所熟记。提到苏轼,不能不提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的一些内容过于急功近利,损害了百姓利益,因而不被变法派赏识,被迫离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保守派执政,本该重新被起用的苏轼却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又不得保守派认可。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到遥远的海南岛。  相似文献   

4.
东坡治杭     
宋元佑四年(1089年),为避开朝廷党争,连上四道奏章请求外任的苏轼,被任命为浙西地区行政长官兼杭州太守。这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熙宁年间,在杭州任通判(知州副手)时,苏轼曾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5.
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101年,66岁的苏轼在从儋州(今属海南)放还中原途中,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此时,距离他去世只有两个多月了。当他"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时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仕宦人生,将在起起伏伏、不断交流与贬谪中度过。后人用"8341"来概括苏轼的宦游人生,"8"是指苏轼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州太守。3,即其先后短暂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任期最长才九个月。4,即其人  相似文献   

6.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烹饪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为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轼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东坡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  相似文献   

7.
长江,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实证年的实证,也是中华文明绵亘不绝的滋养长江文明的三次高光时刻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一,因乌台诗案遭贬的苏轼,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跋涉,抵达长江中游"僻陋多雨,气象昏昏"的小镇黄州(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初来乍到,苏轼眼中的黄州是"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诗歌与苏轼的人格境界历来备受关注,本文拟从苏轼诗歌个案的细致研究来探索苏轼的生命境界。本文主要选取《游金山寺》为例,通过探讨该诗内在兴象运用的变化与张力,以及另外几首与之密切相关的诗歌在兴象运用上的参照,来发掘诗歌背后苏轼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1092年2月,苏轼从颍州移知扬州,到8月离任,历时半年。苏轼在扬州做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为官之道和一心为民的作风,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苏轼一到扬州,发现百姓皆为"积欠"(每年所欠官税)所困,丰年还不如凶年好过,于是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  相似文献   

10.
正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苏轼故里眉山市东坡区,这句警示镌刻得尤为醒目。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2012年东坡岛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东坡区土地乡原人大主席邹汝  相似文献   

11.
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  相似文献   

12.
说起苏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苏轼之弟。确实,比起"天才"兄长苏轼那如太阳般耀眼的文采与人格魅力,苏辙恰似一轮散发清辉的明月,沉静简洁,恬淡寡欲,虽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为文养浩然之气苏辙才华横溢,19岁即进士及第,名动京师,一生勤耕不辍,著作颇丰,名列唐宋八大家。  相似文献   

13.
正"火神山医院"在宋代时就出现了,当时叫做"安乐坊"。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浙江一带先旱后疫,染病百姓不计其数。由于地方官员救灾不力,《梦溪笔谈》中记载出现了"十之五六尽皆病死"的惨状。这时,时任杭州通判苏轼,把沈起、刘彝等不作为的地方官告到了皇帝那里,说他们"使十余万人暴露瘴毒"。接着,他请求朝廷延缓贡米时限,请求救济,使米价回落到正常水平,灾情很快得以缓解。苏轼跟杭州缘分未尽,十多年后他兜兜转转回到杭州任太守。刚上任,杭州又发生灾荒并引发瘟  相似文献   

14.
王慧 《湘潮》2012,(3):14
苏轼笔下的陈季常是一位不畏宦、不畏财、不畏战、不畏杀、不畏妻的"任侠",但在世人眼中他却是位畏事胆小之人,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儒侠气质相悖决定他的"畏事"形象,其次是因为其所处时代决定他的"畏事"形象。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20,(3)
正背景:2020年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中提到,宋代苏轼在《思治论》中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出处:出自苏轼(北宋)《思  相似文献   

16.
周玲 《廉政瞭望》2021,(7):61-61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在文坛上留下辉煌的一笔。到底是什么样的父亲培养了这样优秀的儿子?三苏祠一块饱含感叹的"是父是子"廉政牌匾,向人们讲述着苏洵的育子故事。名字背后的寄托当一个婴儿降生,父母会为他取名,期待孩子健康成长、茁壮成材。早年,苏洵和程夫人育有二女一子,后一儿一女夭亡,因此苏轼、苏辙出生后,苏洵夫妇对他们的培养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7.
雪飞 《党课》2014,(10):87-89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轼不仅文采飞扬,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说“抑欲”     
正传说西北关中玉女洞中有一奇特之泉,极清澈,又异常甘美。若人有幸得饮此泉,不只百病全消,还会长生不老。苏轼在游玉女洞时,口干舌燥之际痛饮仙泉,顿觉名不虚传。苏轼是个颇懂享受之人,当即决定定期派手下卫卒前来取水。为防止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冒充此泉之水,苏轼与负责玉女洞事务的中兴寺僧破竹为契,两人各持其一,作为卫卒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应该说,这个类似于古代调兵的方法从理论上说确实高明,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尽如  相似文献   

19.
正许多的大数据分析,并不具备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功用。要想深入了解作者,最靠谱的做法,当然还是老老实实地去读他们的作品。最近,清华附小的学生与老师、家长们通力合作,做出了一份"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告,一时刷遍了朋友圈。这件事说明,将近一千年过去了,"苏轼"依然是一个能够引发大流量的词汇。除了这一点,这个研究就很难说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我们着眼于古典诗歌的时候,有必要回顾一下诗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志大而量小,听不得不同意见。当时,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中,除了司马光之外,苏轼算得上是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的,只不过觉得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