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生态成本,生态问题亟待生态法治建设解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方向。生态问题的严酷现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法治体系的不健全。应运用法治思维,基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视角,分析生态法治建设中的缺失缺位,探索我国生态法治建设的法律方式和措施,使法治思想贯穿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立法、严正执法、公正司法和严格守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关系我国生态安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丰富,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在生态保护治理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环境大数据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海量的环境信息保障和科学的环境决策,也拓展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途径。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要依托丰富的环境大数据资源,构建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筑牢生态环境底线;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环境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凝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合力;推动线上线下互动、上下左右联动的大保护、大治理。  相似文献   

3.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法治化的进程。从总体来看,基层治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基层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健全基层治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提高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基层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和加强基层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沿黄区域地方立法不够完善、执法冲突协调机制有所欠缺、司法协作联动机制略显匮乏、社会整体法治氛围尚未形成等法治困境,为此,应从健全地方立法、推进统一执法、完善协作司法、加强黄河普法几个方面发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合肥市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中进行了多年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关键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合肥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要量化明责,加强环境检测;要全程监督,压实主体责任;要优化环境,强化科技支撑;要区域协作,融入长三角共保联治。  相似文献   

6.
推进黄河保护立法,构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格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意义。黄河保护立法要吸收古代治河的历史经验,并借鉴《长江保护法》和域外流域立法成果,坚持综合治理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总安排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黄河保护立法中,要明确法律适用的"流域"范围,完善黄河治理体制,健全流域规划制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从整体上构建黄河流域统一监管、整体保护、系统治理、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小区治理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中最基本的单元,法治小区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稳定和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乐山市市中区通过党建引领、分类治理、因地施策、多元法治等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业主自治管理、部门协同配合的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中心城区法治小区建设的新路径。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当前小区治理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业主自治能力弱化、物业服务不够规范、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因此要以党建引领治理模式创新,以制度完善加强自治管理,以服务能力提升促进管理改善,以资源整合推动法治共建。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其详细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目标原则和重大举措等系列基础性问题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和推进策略。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区域,由于其生态环境案件具有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等特点,使得当前司法服务保障在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严重缺位。因此,有必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协同理论为基础,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复杂特点及所涉案件违法特征和司法需求特殊性出发,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协同治理理论框架,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协同机制,科学构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司法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变革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规划立足于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需要基于现代化新格局研判其新要求,在规划引领层面要求深化新发展理念;在规划导向上要求以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规划主线则要求围绕现代化展开,做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关注的重点任务应涵盖培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健全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及推进生态现代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路径上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建设结构科学、职能明确、体制健全、社会满意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政校职责不清和管理结构、政治民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矛盾。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树立现代化的高校治理理念,进一步理清政府和高校职责,更好地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全面加强高校民主治理体系建设,同时要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大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贫困治理成为弥补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领域短板的重要举措,建立生态与民生相互促进并加快改善的机制成为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关系逐渐由指导关系为主演变为合作关系为主,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健全,村民小组(自然村)的自治功能逐渐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开始发展壮大,村民主体性的激发机制逐步完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必须顺应这些变化并进一步提高其乡村治理绩效,以促进这些地区的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两者实质上都是从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探索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深刻挖掘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深邃内容,特别是其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的概念体现了多元协同治理的特征,需要利用法治的优势来节约社会成本、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走法治道路,以提升法治能力为核心内容,在立法、司法和营造法律氛围等方面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与最高权威,居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地位。它对我国进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起着保障作用。在加强宪法实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又能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因此,维护宪法权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非常积极而重大的意义。一、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政治文明与民主法制的进步相联系。政治的法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题中之意。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价值诉求,但面临生产方式、文化因素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产生的建设困境,通过践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调整社会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治理制度化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建设,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既是健全中国特色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本文探讨奏好"编表"、"审计"和"追责"三部曲的机制机理和具体路径,为健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防止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协同治理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和手段。黄河流域甘肃段地域广阔,内部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面对复杂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治理现状,仅靠政府单一主体实施治理,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公民个人依旧作为"局外人"而存在,难以实现高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更不能统筹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运用协同治理理念和方式,凝聚生态环境治理合力,充分发挥不同性质主体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治理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调节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化,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治理现代化存在着治理思维观念有待转变、人才困境有待破解、组织机制有待完善、法治体系有待完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措施有待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统一战线服务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智力优势、法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统一战线服务的整体建制、专业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步骤,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追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目标的一致性,所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进路中必然蕴含着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理性。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目标。因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路径选择中,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大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三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20.
推进"两山"转化,需要体制机制保障。"两山"转化的贵州探索表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矿产资源化开发机制、完善"两山"转化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绿色发展金融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创新,是可资借鉴和推广的"两山"转化制度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