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南海政策受中美关系的影响,是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美国积极介入南海问题以来,其南海政策不断发生演变,从奥巴马政府的“双轨政策”到特朗普政府的“武力威慑”再到拜登政府的“一体化威慑”,促使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主要通过军事、外交和法律3种手段,相互结合、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威慑和遏制中国,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通过对美国南海政策的实践成效进行评估发现,美国南海政策的调整引发域内国家与域外国家、南海领土主权争议与海洋秩序争议等多层面的联动反应,使南海问题变得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从长期考量看,美国南海政策的实施存在诸多内在局限性。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塑造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东盟的周边外交关系,不断加强在法理层面的有力回击,从而运筹南海问题,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南海地区秩序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战后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既体现了域内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程度,更反映了域外大国之间及其和域内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全球性霸权国家,美国始终在南海地区秩序中居于绝对或相对主导的地位,并根据南海地区形势的变化强化或弱化其影响力。南海地区秩序当前正处于美国的主导地位相对衰落,而地区国家试图重塑南海地区秩序的关键时期。《南海行为准则》是南海周边国家重塑南海地区秩序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冷战结束伊始,东盟国家先独自签署,而后又与中国磋商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南海安全与稳定的政策文件,并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已经成为塑造南海地区新秩序的中坚力量。当前,《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对重塑南海地区秩序将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南海行为准则》本身还存在很多盲区,在落实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其塑造南海地区秩序的能力仍有待观察,可能需要各方在未来付出更大努力。  相似文献   

3.
卢芳华 《东南亚》2009,(4):6-10
南海争端涉及多个国家。作为最大域外因素的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日益突出,“9.11”事件后,美国主要通过加强军事存在、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三个渠道介入南海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的南海政策仍以主动、扩张、威慑为主,其牵制中国崛起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同时,美国参与和建构新的南海多边安全机制构想已日趋凸现。  相似文献   

4.
南海拥有中国"四海"中最大的海域,其主权利益和海洋权益至关重要,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南海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南海安全遭遇严重威胁,尤其是美国等域外国家的竭力干预,致使南海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尖锐化、国际化的趋势。面对进一步恶化的南海局势,中国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开展安全合作,寻求最大安全公约数;同时,中国须加强能力建设,保持战略定力,敢于反制挑衅行为,坚决遏制南海危机,有效推进南海的和平、安全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安倍政府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帮助东盟南海声索国提升海上防卫能力,挑战中国南海维权行动合法性,寻求与美国在南海战略对接。日本介入南海问题的主要战略意图是: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为其摆脱"战后体制"提供借口;多层面牵制中国,强化日本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巩固日美同盟。虽然介入南海问题也面临诸多牵制因素,但日本不会轻易罢手。日本搅局南海给中国以"双轨思路"解决南海问题增添复杂性,加大中国在东部战略方向上的军事安全压力,也使中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及塑造国际话语权面临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杨悦 《国际问题研究》2023,(3):74-96+140-141
为更好地开展对华战略竞争,拜登政府从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方面对东南亚国家实施全方位诱拉。出于维护国家政权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平衡大国关系、维护地区安全与促进区域合作的考量,东南亚国家一方面积极对接拜登政府提出的各项合作倡议,另一方面也对美国诱拉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诱拉的可持续性问题担忧加剧。从东南亚国家的回应来看,拜登政府在塑造对美有利的地区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和进展,但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有限,尤其是极力诱拉并未改变地区国家大国平衡的战略取向,美国诱其遏华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周边国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凸显,其拉拢域外大国的力度增大,美、日等国积极响应,公开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南海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和东盟争端方的主权之争,还涉及中美,甚至中日之间的海权和地区主导权之争。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周边安全问题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南海地区安全:打击海盗与反恐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其安全正面临着海盗与恐怖分子的威胁。随着国际海事局有关海盗定义的修订,要维护南海地区的安全仅依靠南海周边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因此,海峡沿岸国要求海峡使用国共同分摊维护安全的经费负担,并提供有关培训、设备和信息情报等援助。这种情况说明,维护南海地区安全必须由南海周边国家及南海航道使用国共同合作,只有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打击海盗与恐怖主义活动,真正地维护南海地区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南海地区国家如何在主权纠纷未获解决的情况下开展区域安全治理及实现南海和平、稳定,这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南海地区现有的区域安全治理理念、制度安排及其实践效果与地区国家实现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愿景之间还有不少落差。归根结底,这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由此产生的互信不足、缺失有关。南海区域安全治理的核心内容应聚焦于中国、东盟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互信关系的建立,而致力于缓解与消除地区行为体"恐惧"心理与建立身份、角色认同的"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有可能为实现南海安全塑造一条理想的路径。南海"安全共同体"在理论上虽与"安全共同体"相通,但它不强调一个集体身份的建立,而寻求在地区现有安全态势基础上致力于中国、东盟与美国等主要行为体之间信任关系与身份、角色认同的确立。惟此,南海地区建立"安全共同体"的标志———"和平变革可靠性预期"的条件才有可能得以成熟。  相似文献   

10.
域外各国对当代南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达成前的早期阶段、DOC达成至“南海仲裁案”之间的阶段和中美竞争加剧后的新发展时期这3个阶段。在早期阶段,域外大国学界和智库虽然也对南海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但其立场和态度总体上是对中国有利的。第二阶段后期特别是中美竞争加剧后,其研究成果体现的对待南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逐渐多元化,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研究领域逐渐由传统领域向非传统领域扩展。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中对中国不利的结论和声音逐渐增多,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和南海维权斗争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上述变化受到各国研究人员代际更替、国际海洋法新发展和国际格局变迁的多重影响,但根本原因则是国际格局变迁及相关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自我选择。中国应充分认识到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的工具性作用,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域外各国在南海问题各领域研究取向的变化,坚决反对歪曲或有选择地援引国际法来“抹黑”中国的行为;同时又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努力加强和深化对国际法、国际政治和历史等不同学科交叉互融的研究,提高阐释运用国际法的能力,援引恰当的条款来维护中国的正当海洋权...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南海安全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分布着马来西亚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海域,是马来西亚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践在南海地区“维护海洋环境的稳定,不受限制地开发海洋资源和开展国际贸易”的战略构想,马来西亚通过建立和发展自主的国防力量,与区域内外国家开展有限的安全合作以增强在南海的防御能力,并通过各种途径巩固对南沙部分岛礁的占领,实现其在南海的主权安全和经济安全。马来西亚将南海视为其海洋利益拓展的前沿阵地,在南海问题趋于复杂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马来西亚希望通过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维持南海地区的力量平衡,创造对己有利的海上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南海问题虽然是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双边海上领土争议,但其域外影响因素却正在发酵。除由来已久的美国因素外,印度——一个有着地区大国抱负的南亚国家——的影响日益显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制定并实施东向政策以来,南海地区被界定为与印度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延伸区域。近年来,印度在南海海域加大了战略投入,通过加强与东南亚海上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未来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作用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南海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南海地区人与社会经济、自然发展关系扭曲的结果。它与南海传统安全交织出现,给地区国家安全与海上航行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但相比之下,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太多的关注。南海非传统安全威胁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且在九一一事件后主导南海地区安全形态。其后,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引起了地区国家的重视,虽在地区国家加强合作下有所好转,但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由于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间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及现有的民族、宗教矛盾,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未来南海非传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南海地区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策略性互动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足与问题,而这些不足和问题使地区国家在南海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互动与合作效果不彰。不仅如此,针对地区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需要和东盟国家找准方向,为解决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探索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共同维护南海稳定与和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准确地分析美国的南海政策逻辑对于中国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南海争端的介入是由于其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在南海争端上的干涉主义立场也从“多边协商体制”走向了“积极干涉主义”的道路。美国学者对美国在南海利益的界定,美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将会增强其在南海争端上的影响力,具体来说,美国将运用国际法否定中国对于南海的领土诉求,利用经济实力干涉南海争端,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将与中国海军实力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提倡运用国际多边机制解决南海问题,力求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南海争端是非常复杂的,解决南海争端也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争端时需要占据道德和舆论制高点,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时注重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建立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处理好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关切,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胡娟 《东南亚》2013,(2):20-24
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遇严峻的挑战,中国的海洋安全问题尤其突出,而南海则首当其冲。如何处理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崛起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域外国家纷纷介入,其中印度的介入格外引人注目。印度介入南海问题,是与他的大国梦想、海洋战略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对他的“鼓励”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拜登执政后,为加强与中国战略竞争,积极实施针对和围堵中国的复合联盟战略。拜登政府对华联盟战略的特征是“复合性”,其以传统军事联盟为内核进行联盟扩容,表现为联盟结构的“网格化”、联盟基础的意识形态化、联盟行动的综合化,在印太地区呈现出“北约化”态势。拜登政府对华身份的“安全化”、拜登政府对中国作为“外部威胁”复杂性的认知、议题联合的功能性与灵活性、拜登政府积极争取盟友和伙伴国对其联盟转型的支持,是拜登政府对华围堵复合联盟战略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拜登政府在不断调整和深化对华围堵复合联盟战略的同时,其复合联盟内部面临着美国实力相对衰落、复合联盟体系存在固有缺陷、复合联盟内部存在管理困境等诸多挑战。对此,中国可利用其面临的挑战,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实行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强化中国经贸优势、积极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等思路和策略,缓解拜登政府对中国周边产生的联盟压力。  相似文献   

17.
凌胜利 《东南亚》2012,(2):11-15
2011年5月以来,南海争端风起云涌,东南亚各国加紧行动,不仅加强了内部沟通,还极力进行外部协调,内外联动不断推动域外各国在南海争端上形成一个针对中国的准联盟。他们采取协调立场、联合军演、共同开发以及共同施压等诸多方式,对抗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权益主张。该准联盟因多重动机汇聚而成,旨在通过多边主义、议题联系对中国进行软式制衡。不过考虑到其内在局限以及东亚一体化的积极进展,中国对该准联盟不必过激反应,但也应注意该准联盟对中国在国家形象、周边关系及地区合作上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8.
印度对南海争端的介入及其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调整,印度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东进"政策,试图通过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军事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为其大国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在"东进"政策下,印度逐渐以联合军演、出售武器等方式介入到南海争端中,给本来就复杂的南海争端增添了变数。本文对印度介入南海争端的原因、手段做探索研究,并对其影响做出评估,以期为我国的南海争端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南海利益诉求与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重叠一直是两国海上安全关系的焦点。黄岩岛对峙事件和菲律宾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使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直落谷底。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突变是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背景下菲律宾亲美政策的产物,也是其国内军事和油气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中菲两国以往相对稳定的海上安全关系。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矛盾及其负面影响的迅速扩张直接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然而,当人们将审视中菲关系的视角聚焦南海矛盾的时候,原本丰实、厚重的中菲关系已经被抽空。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的短时期对立正成为伤害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隐患。菲律宾在依附美国谋求南海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过程中,将一个原本睦邻友好的地区内最大的国家——中国——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中国则在南海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着其在菲律宾经济影响力迅速下滑的困境。中国无法改变美国和菲律宾的对华战略定位。然而,如果从中美战略博弈的高度理解中菲海上安全关系,中国的政策应对将更具战略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