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考量为基点,对城市居住不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在他们看来,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问题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普遍物化逻辑和其所固有的剥削性是导致城市居住不正义的本质根源,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居住正义的根本途径。从对现实居住问题的深入批判到对理想制度形态的科学构想,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出以居住权利的平等、居住关系的和谐与居住选择的自由为价值内涵的居住正义思想。这一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我国推进协调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居住休闲空间是一个包括地理位置空间、生态环境空间、人际关系空间、心理感受空间在内的综合空间体系。居住休闲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空间布局的协调,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实施居住休闲空间的合理布局,就是要达到居民所处居住休闲空间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感受舒畅的和谐布局状态。  相似文献   

3.
居住空间是农民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农民居住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遵循三重逻辑:生活逻辑、权力逻辑与资本逻辑。生活逻辑追求宜居与幸福,通过参与机制构建美好生活空间;权力逻辑追求发展与服务,经由行政机制实现双重目标;资本逻辑追求利润与效率,经由市场机制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居住空间生产在实践中往往受权力逻辑与资本逻辑的主导,导致其偏离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遮蔽了作为主体的农民的生活逻辑。要实现农民居住空间生产逻辑的平衡,需要真正尊重作为主体的农民的需求与意愿,使权力逻辑、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实现平衡,真正通过居住空间的再生产推动农民美好生活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李明 《工会论坛》2007,13(5):174-174
居住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是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本文从住宅内部空间设计、装饰装修设计和室内绿化设计三个方面对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作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空间生产理论聚焦空间生产的社会性,是反思城市更新的有效理论工具。深圳城市更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形成城市政府—资本精英—原农村集体的三元利益分配格局,巩固了资本与权力的增长联盟,加速了同质化、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但这一实践对弱势人群形成了驱逐效应,加大了空间分异与社会排斥,同时不断倒逼城市规划,导致公益缺失与贫富分化加剧,侵害了空间和社会正义。深圳城市更新应倡导共享发展理念,扭转效率优先的政策取向,构建更加公平的政策体系,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参与平台,实现空间和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6.
与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场域与这两个得到相对较多关注的议题相比,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之获得和建构这一主题具有新意.我们可用“空间情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将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获得并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过程,分解为七个亚类的空间获得模式,它们分别是主流模式的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以及辅助模式中的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对此进行理论阐释,可勾勒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的结合,塑造了流动人口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宣言》是分析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了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历史发展,推动了全球空间的形成;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城市化推进,激化了城市空间的矛盾;以货币和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农村空间状况等一系列关于社会空间的观点,为我们研究城市化空间和全球化空间,解决当前中国城镇化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郊被征地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的"城边村"虽然在建筑景观、社区环境等方面已经与周边城市社区差别很小,但由于居民的社会网络、生活方式等仍然普遍维持着原来的乡村习惯,实质上只是披着城市外衣的新式城中村。相比传统城中村高度异质化的社会结构,新式城中村集中安置的居住空间特点及区位劣势导致其社会结构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上述居住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特征在邻里效应的作用下,有可能被固化为群体的空间身份标签,最终诱发居住隔离。而居住隔离的萌发则会进一步强化邻里效应,使这一群体从被标签化走向整体的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9.
空间正义是正义观在空间中的体现,它代表了一种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的空间价值观。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方法从横向角度对空间正义的历史实践过程、空间正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城市治理中的空间正义及对其未来的展望进行梳理和总结,全面介绍了空间正义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构建了四种空间价值的类型学,回答了何为空间正义?空间正义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对今后国内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中体现的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过往的正义理论中,时间或历史一直占据中心地位,空间维度从未进入正义理论视域,或一直被边缘化。后现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开始打破空间在正义理论中的沉默,从而开启了正义研究的新路向:从时间走向空间,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空间正义理论区别于社会正义理论,具有其独特的地域平衡性和历史过程性的批判性空间视角,在实践上延伸了社会正义理论的内涵。结合当今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空间正义理论的内涵及其特质进行探究,探讨空间正义的实践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著作和社会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民主制,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经验,在批判资本主义管理制度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管理进行了预测。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状况,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重要思想。经典作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社会管理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正义是对经济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交往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是否具有道德正义性的价值评价和哲学反思。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及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经济正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富民"、"教民"的生产正义思想,"义以制利"、"诚实无欺"的交换正义思想,"礼以定分"、"贫富均平"的分配正义思想,"黜奢节用"的消费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论战中形成的关于解决住宅问题的基本观点对解决我国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再读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可以发现,恩格斯在关于住宅问题的论述中,深刻揭示了资本在住房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阐述了住宅问题的实质在于资本的矛盾性。当下,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克服资本的矛盾性,即明确住房的商品属性,认识其资本属性,运用福利属性,以期回归住房的居住属性,让人民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4.
美好生活本质上始于并内含着居住空间的美好。居住空间的美好不仅在于它构成生活的始基与本源,同时它以空间特有的方式,塑造着人类对家、家园乃至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而且在超越的层面,人类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希望和信念,人与世界的关系,对崇高和永恒的追求等都渗透在建造活动中,并通过建筑的形式得到最令人震撼的呈现与表达。因此,美好生活以居住空间的满足为基础,以居住空间的归属性建构为价值诉求,以居住空间的超越性内涵为终极目标,此三者构成居住空间美好的三个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5.
总体上,中国老年人更加偏好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或者保持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且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现实中,规模庞大的亲子群体保持了既分又离的居住模式,说明了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对亲子居住模式的选择存在实质性的影响。同时,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居住偏好模式是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包括获得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亲子现实居住模式的选择是亲子双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察与评估当下中国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逻辑前提和战略支点,更是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40年,古城西安各领域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西安城市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对接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协调与平衡。具体表现为,资本逻辑至上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利益失衡等问题掣肘了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有鉴于此,以空间生态正义思想作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引领范式,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导控作用,统筹兼顾市场主体的生态责任,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导向,应成为探索西安生态文明发展创新的可行性举措。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居住空间的日益紧密,由此引发的相邻纠纷案件逐渐增多。如何对这类案件妥善执行,以使居住空间的扩张与反扩张之战能够平息,这已经成为法院执行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只有在分析此类案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若干可行的对策,才能有助该类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围绕辩证法,一些西方学者常常得出恩格斯和马克思对立的观点。反驳这种错误观点有一条重要路径:恩格斯的辩证法并非局限于自然领域,而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融入社会—历史当中。具体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辩证法奠基于现实经验的基础之上;二是准确阐释了马克思辩证法作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形式;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与对象的统一理论。这些贡献表明:一方面,在现实基础、基本形式、实践旨趣方面,恩格斯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它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区别。这将有助于澄清对恩格斯辩证法的曲解和误解,也是对“矮化”恩格斯辩证法、制造恩格斯和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对立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近代中国问题是资本全球空间扩张的结果,是对其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的验证。资本逻辑全球扩张开启世界历史的过程,也是它冲击落后国家 和民族的特权和等级逻辑、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贸易和战争是资本全球空间扩张的两大手段,战争可以为贸易开道,也会导致贸易停滞,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无论选取哪种手段,利润都是唯一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起初用中国革命形容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将之仅看作起义,原因是只有顺应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全方位根本变革的运动才能称作革命,否则只是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在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和充分考虑中国独特境遇及中国人民战争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前景作出了科学预测。在他们看来,未来的中国必将走向一个更为进步的社会形态,且会深刻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看法,同马克思是根本一致的,并不像西方学者所说的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社会发晨的单线论与多线论的对立.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只是到19世纪末,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俄国发展现实的转变,恩格斯不得不承认,在过渡条件缺失的情况下,俄国农村公社跨越武发展的可能性巴麦得相当渺茫.这正是恩格斯坚持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应用于俄国的经济和政治条件而得出的结论.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