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采忠 《求贤》2007,(9):28-29
企业领导的决策艺术可以说是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融合、凝聚、变通和升华的结果。“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因此说,决策是企业主要领导的基本职能。企业领导只有正确认识决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熟悉决策程序,掌握决策方法,才会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领导者与出主意张德贵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领导者的职能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这话虽很简单,但细细品味,个中学问又很深奥。显然,领导工作离不开出主意,离不开决策,而且作为领导者,理应比常人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主意更多也更好一些。否则,他怎么领导...  相似文献   

3.
吴伟华 《前线》2013,(5):78-78
有人指出,一个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平时主要工作就是出主意、想办法、用干部。此言不虚。所谓出主意,就是认真学习并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谋划引领好经济社会发展;所谓想办法,就是想方设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所谓用干部,就是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好配好用好干部,调动各级干部千事创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一直认为,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大道至简,毛泽东从自己的领导实践中感悟到,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第一件大事"出主意"重在调查研究,用好"外脑",决策决断。第二件大事"用干部"重在识人选人,关心爱护,用人管人。毛泽东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但要抓主抓重,抓住抓好决策和用人这两件大事。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毛泽东一生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格外珍惜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令他自己满意的成果更是倍加珍惜。1930年5月,毛泽东经江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年龄、学历、起点相同的人,工作水平和业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他们沟通能力的大小。大量的事实证明,掌握沟通的方法和艺术是领导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沟通是领导的第一技能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出主意、拍板、管干部,沟通是第二位的工作。事实上,这是不符合管理实践要求的。管理实际上是确定目标和方向、做出决策、贯彻实施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领导者要抓班子、带队伍,要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工作的进程,所有这些,起灵魂作用的是沟通…  相似文献   

6.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8):39-39
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做表率"。关于出主意,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如果没有主意,很难称得上合格;而主意太多,又显然不成熟。领导干部应当做到:"决策前深思熟虑,决策后坚定不移。"决策前要反复考虑,深思熟虑,多谋善断。如果决策正确,符合科学、民主的要求,那就要坚决执行,不能轻易变动。  相似文献   

7.
正领导工作的重点是"出主意",并不意味着"出主意"是领导者的专利。社会的工作、企业的工作、政府的工作可以由领导者去"出主意",也可以由普通群众去"出主意"。"出主意"的人越多,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社会也就越有活力,越有希望。更进一步而言,领导者要少出主意,让普通员工去出主意,去多出主意;领导者要出大主意,也让普通群众去出大大小小的主意。"出主意"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也就越和谐,越有活力。按照现代领导科学的观点,领导决策是一个谋断分工合作的过程。首先是"谋",是"出主  相似文献   

8.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毫无疑问要从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做起。毛主席说过,领导者的责任,一个是出主意,一个是用干部。亦即决策和用人。其中最为核心的,我以为还是用人。道理很简单,好决策首先是人做出的,还得依靠得力的人去执行和落实。  相似文献   

9.
曹彦群 《党课》2010,(6):82-83
自古以来,大凡有作为的领导者,都非常重视谋划。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讲的就是搞好谋划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早就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现代领导科学也要求领导干部要善谋大计,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出主意对担负决策任务的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好的主意有弃旧图新、变败为胜之神力。古有孙膑为田忌赛马献策而胜齐威王;孔明作“隆中对”而应了天下三分的形势;朱元璋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之策而创立明王朝。所谓一言兴,就是这个道理。领导没主意,部属就如无头之鸟,免不了平时打乱仗,事倍功半,无所创新。  相似文献   

11.
陈又贝 《党课》2007,(12):64-66
善于选才用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毛泽东曾经把领导者的职责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能否合理地选拔干部,做到人尽其才,是提高领导工作职能,实现领导目标的关键。那么,领导干部如何选才用才呢?  相似文献   

12.
“治国之道,唯在用人”。任何决策目标的实现,一切方针政策的施行,都必须依靠人的活动。因此,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历来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一、“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作为领导者,主要职责是什么?毛泽东曾将其精辟地概括为“出主意”和“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对整个组织进行目标决策,而“用干部”则主要是将人才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做到知人善用,用其所长。那么,为什么“用干部”如此重要呢?邓小平则认为这主要在于“任何…  相似文献   

13.
正包容性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一个好的领导者或者说决策者,最重要的本领是出主意、用干部,但若没有包容性的品德,就出不好主意,用不好干部。一个好的领导者或者说决策者,最重要的本领是出主意、用干部,但若没有包容性的品德,就出不好主意,用不好干部。包容性就是心胸似海纳百川,而不弃任何一条小河之水,所以成其大。包容性能够团结一切  相似文献   

14.
熊建华 《党课》2012,(14):69-70
争当学习型干部,使领导干部成为引领时代的思想者,这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目的。毛泽东曾说过:“领导干部归结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出思路”.“出思路”就是“出思想”,“出思想”就要首先做到脑中有思想,  相似文献   

15.
冷宣荣 《党史博采》2013,(6):4-6,32
毛泽东一贯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对干部队伍的建设看成是重中之重。他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还认为,领导者的任务,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这两件事。作为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选拔干部,善于培养和爱护干部。在毛泽东作为全党领袖的革命生涯中,选人、  相似文献   

16.
论落实     
落实,即决策或计划的实现。领导的职责,一是作决策,二是用干部,三是抓落实。落实是作决策的目的,是用干部的归宿,是当领导的基本功和终极价值。在成就事业的意义上讲,领导就是落实,领导力就是把事办成的能力。影响落实的,常常有以下因素。落实的意愿,想不想落实。意愿是落实的起点。人有事业型、享受型、随波逐流型。事业型的人勤奋自觉,5+2,白+黑,不用扬鞭自奋蹄。享受型的人天性散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波逐流型的人摇摇摆摆,看形势,随大流,可紧可松。图安逸,求清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许多人的天性。  相似文献   

17.
庞金华 《求贤》2010,(10):4-5
“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重要责任。如何当好“一把手”,是新时期领导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体会,“一把手”要推动班子“创先争优”,带动整个单位的科学发展.就要善于出主意、用干部、创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任亲与用贤     
毛泽东同志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必须善于使用干部时就告诉过我们:“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  相似文献   

19.
盯着什么干     
干部应该盯着什么干 ?不言而喻,首先要盯着群众干 ,因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其次要盯着问题干,因为干部的职责就是出主意、想办法,替群众排忧解难。   盯着群众干,盯着问题干,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少数干部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对头,他们盯着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曰盯着领导干。其特征是只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专拣上级高兴的事儿干,曲意迎奉,习惯当“传声筒”,干工作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而是看领导“怎么说”,领导喜欢什么就干什么。…  相似文献   

20.
论决策     
<正>决策,即出主意、听意见、作决定。决策是决心主导的策划,是决断形成的策略,是研讨的过程,是拍板的结果,是执行的起点,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环节。决策起点的正义性。毛泽东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一切决策,尤其是战略决策,其高下优劣,在起心动念时即已注定。20世纪初叶,苦难的旧中国内忧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