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大学生群体过激行为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过激行为 ,就是违反正常社会行为规范的偏激行为 ,并且造成了不同程度危害的行为。构成过激行为必须具有以下二个条件 :一是行使的主体必须是正常的成年人 ;二是行为的结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个体实施过激行为 ,可能对个体本身或他人造成危害 ,如自杀、自残、打架等。群体发生过激行为 ,可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和损失 ,影响极大。例如 ,在公共场所起哄影响秩序 ,乱砸乱扔毁损公物 ,群架群殴造成伤害 ,参与非法的游行示威影响安定等。群体过激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的群体过激行为具有什么特征和规律呢 ?…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急剧转型和价值多元时代,大学生过激行为的出现已非空穴来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过激行为的存在和危害,深入分析其内涵和特征,剖析其诱发行为过激的内部结构,从社会环境性诱因、实务性诱因、心理性诱因和价值性诱因等四个维度进行深层探析,并对过激行为进行预警管理,有利于加强高校危机管理和决策服务,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赵焱 《中国保安》2003,(12):21-22
何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在结果上给他人造成了损害,看似具有社会危害性,而实质上确实为了保护国家、集体、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而实施的防卫,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因此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由于正当防卫是以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为代价的,因此它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1、必须存在不法侵害。2、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4、必须有防卫意图——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5、防卫不能超过必要限度。刚满22岁的叶晓勇,是浙江省某市的农民,本是安分守己、老实巴交的他做梦也没想到,一场飞来的…  相似文献   

4.
杨慧敏  刘运合 《前沿》2007,(10):213-214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我们帮助他人的主要表现和获得他人帮助的主要渠道。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人为什么会有亲社会行为有不同的解释。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笔者认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观和一些负面"榜样"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需要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天 《公安教育》2015,(4):44-47
<正>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毒品犯罪问题不断蔓延,势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给公众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伴随着毒品犯罪数量的上升,吸毒人员的数量也出现了显著提升的状态,而在其中,社会各界对于毒品犯罪中的容留他人吸毒行为有着广泛关注和相关报道,尤其是一些演艺明星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此罪名。《刑法》中规定的容留他人吸毒罪这一罪名,旨在惩处容留他人吸毒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温艳红 《前沿》2007,(9):110-11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是造成大学生伤害事件的重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多因一果;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防治,也应当是多位一体,应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陈小娜  魏晓玲 《人民论坛》2012,(36):100-101
就业模式转轨过程中,配套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给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导致了焦虑、抑郁和患得患失等情绪心理问题和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等社会心理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青年待业率的逐步回升(有关部门估计1990年将超过4%,1991年仍将继续回升),待业青年又将成为一个热门问题.其所以热门,它不仅关系到千万户的待业青年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因为,青年中的一些反社会行为很大比例是发生在这群体中.所谓反社会行为,就是个体或群体实施的在客观效果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方面起消极作用的行动.一、待业青年反社会行为的基本状况待业青年求职难这一社会问题,造成了待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矛盾对立,这种对立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容易使他们实施反社会行为.待业青年反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个体表达利益诉求的过激行为,其目的是引起社会舆论与公共部门的介入,形成对侵权者的压力机制,由此保护个体合法或合理权益免遭侵害.但此类行为不仅使社会正常秩序受到冲击,而且很可能突破其议题框架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因此具有较高的社会风险.本文基于珠三角的调查访谈,分析了当前农民工个体过激维权行为的产生原因.如,权益意识增强、权益诉求机制效率低下、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能力弱化,以及农民工个体偏激心理因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中人们行动的内驱力,对其予以辨正至关重要。网络“挂人”现象蕴含着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待权利的态度和看法。其中,“挂人”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权利认知,破坏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张力;大学生“挂人”表现出的过剩的行为自由,产出了将个人权利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无视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平衡需求等超限权利行使行为。本文认为,在将人的本质映射到权利场域后,个人权利只能依靠社会现实实现,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则决定了行使权利必须遵循法治规则。因此,个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辨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基质。  相似文献   

11.
用生理心理学的情绪认知理论和优势中枢理论,研究大学生过激行为的情绪调整原理和方法,对学校思想教育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过激行为的情绪调整方法主要有:制怒、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适宜的心理需求转移、愉快情绪想象技术、辩证的看待挫折和实现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直接体现了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的转变.面对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最过激的观点就是把导致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归于具有反社会人格.对此,笔者并不赞同,认为大学生不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是一种介于正常大学生人格与反社会人格之间并偏向正常大学生人格的可塑造性人格.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校园伤害事件、漠视生命轻生现象时有发生.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对此,应积极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摆脱心理危机,防止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 ,与时俱进 ,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功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婕  王晓冬 《前沿》2005,(5):99-101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呈现出思想状况低迷, 工作的选择上趋向功利性以及就业不稳定性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一些漏洞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 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 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省我市有的医疗机构出于商业目的把自己的门诊或病房租赁给个人承包,而这些承包人的医疗行为无人监管;还有一些个体诊所、美容机构的医疗行为也存在严重的违规经营行为,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而且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亟需加强监督。今后,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严禁医疗机构将门诊或病房租赁他人用于行医活动。二是为保证就医者的安全,对不合法定条件的诊  相似文献   

17.
征订启事     
舒瑜 《现代领导》2006,(3):30-30
“面子”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是个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表示尊重或顺从而得到的相应评价,也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而表现在他人心目中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的序列地位。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使他们获得和失去面了有着与普通群众不同的特点。当权力成为刻意追求面子的手段时,就会在挣面子中失去面子;当权力成为造福于民的手段时,就会在打破少数人的利益均衡中获得更为宽泛意义的面子。现实中,领导干部很容易由于“挣面子”和“给面子”而导致自身行为的偏差,因此,必须对他们的面子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和规范,方可能获得社会和个人期待的最大有效度。  相似文献   

18.
嫉妒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具有相当的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承担起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使其减弱或克服嫉妒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下岗职工要着眼大局刘文忠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职工下岗现象已频繁出现,有一些同志由于不能适应这一新情况,采取了一些不应有的行为,或举止过激,或言辞尖刻。对于诸如此类的情况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社会稳定是很不利的。首先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20.
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上网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传递给他们更多的信息与知识,使生活多姿多彩;但同时网络也使很多大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从而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理依赖,对其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这种负面影响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