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但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理解为生产力与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运动。不能简单地从生产力是否发达、先进来判断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一个国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既要研究生产力发展状况,也要研究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不是生产力向前发展了,而是生产关系变得"落后"了。  相似文献   

2.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说明了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因,揭示了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认真学习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理解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聚昌 《理论探讨》2007,1(3):69-74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有一个历史的源于生产力水平的介质结构在起作用。介质结构有两项内容:由生产力或其发展产生的新的利益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资源配合组织的经济有效性原则。这两项内容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特定组合,既决定了生产关系及其变革方向,也同时规定了这种生产关系得以存在和再生产自己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方式。从生产力发展中析炼出介质结构,有助于用唯物史观回答当代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公式化解释框架表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线性决定和反作用关系。其中,文化只是被决定者。这种生产力决定论其实是传统哲学(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制造抽象理论元基点的形而上学理论方式。按照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的哲学变革理路,可以把唯物史观的解释框架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循环。其中,文化又构成了生产力、经济和政治的源泉和基础。我们需要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整体观,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后,确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觉,为进一步的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充实文化上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十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提法,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会主义社会有两大发展动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在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不过,与阶级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能够在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有定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格比则认为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主张用生产的社会形式取代生产的物质内容,得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论断即替代性理论。但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从本质抽象层面,强调共时性、必然性、规律性的趋势决定,生产的"物质—技术关系"在趋势上始终先于"社会—权力关系"而存在。生产力决定论涉及哲学、历史学方法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依据等问题,因此,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维度来看,"人民需求"与"社会生产"是从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中历史地归纳出的两个核心范畴,也是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开展所围绕的两个中心环节。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维度来看,"人民需求"与"社会生产"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主导者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是以人为目的的生产。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维度来看,解决"人民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从人的现实性和需要的多样性方面来理解"人民需求",要从主导性和相对性来认识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社会生产",要从社会历史、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实践的整体性要求来把握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辩证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机体学说的思想养分,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演化图式的高度浓缩。其历史生成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莱茵报时期、唯物史观形成时期以及唯物史观深化时期。这一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当代中国发展在基本立意、价值取向、运行机制、认识方法等方面延展了其思想蕴含。理解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生成和当代延展,对于不断丰富社会演化图景的认识具有重要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正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有人总感到困惑,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生产力这么落后,为什么能搞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阶段,为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哲学角度考察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从系统哲学的视角看,《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社会绝非孤立的个人的外在联系形式,而是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断更新迭代的内在关系性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之间并非"无主体"的静态并列结构,而是人们现实实践活动的分殊性表现,差异一体的动态交互才是社会有机体嬗变的复合动力.系统哲学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融合对于考察21世纪的社会新形态具有重要启示:在理论上,二者都强调关系论和生成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统一,有助于走出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性片面理解,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上,二者都强调社会有机体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协同,有助于走出"经济决定论",以新发展理念建构健康和谐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从“实践哲学”飞跃到“生产力哲学”     胡义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出发点,是“生产力哲学”。这种“生产力哲学”,一方面恢复和推进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原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超...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进步及其三维评价尺度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发生着变革,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更新,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行军中,充满着不同群体的斗争与妥协,有着发展也有着退步,纷繁错综。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缤纷复杂的社会现象,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层次中,分别有前提性、基础性、上层性、观念性等四大层次,这个有序形成是一个由下而上不断扩展而分层递进的结构性形成过程,它们分别构成与展现人口因素与自然环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四大社会基本矛盾。在广义生产的宏阔视野中,分别有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又分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制度生产,这无一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进行的。从抽象归纳做总体表述,社会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由此再做出具体演绎,在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过程或广义生产的各个层次上,可以分析与梳理出它们在一定阶段上的各种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爱强 《理论探索》2006,30(1):37-39
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方面,邓小平和毛泽东有着共同点,体现为他们都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又有不同点,体现为他们对实现这一根本动力的具体途径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我们的教科书中都是这样讲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观点,被原封不动地应用到理论宣传中,支配着人们关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思考。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这种观点只揭示了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这就是生产力能够直接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直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看看生产力是怎样对它们起直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过去我们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曾发生"左"和右的失误,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两类生产关系理论.因此,只有用马克思的两类生产关系理论来分析计划与市场的性质,才能在改革中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一、马克思的两类生产关系理论以往我国不少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都认为,生产关系就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基础并由它决定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产  相似文献   

19.
秦德君同志讲思想政治工作是生产力(见本刊今年第二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一文)。我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生产力,不能孤立地在生产力范围内考察,必须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进行考察,只有弄清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确切位置,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就我国目前来说,研究重心应是这种反作用,即如何充分利用极其优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中,就包含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马克思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变成顺从的奴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始终内蕴着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张力为基本矛盾。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当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革命将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火车头;当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空间时,建构合理的社会历史调节机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是历史主体的自觉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