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岷峰  张惠 《桂海论丛》2011,27(5):87-92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经过结构调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超常规融资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迅速增加,巨额的地方政府负债极有可能成为诱发新一轮危机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弄清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主要风险,衡量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界定风险转变为危机的临界点,明确地方政府适度负债规模水平是稳妥地化解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风险,防范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男孩危机论"缺乏一个形式化的评价标准,在比较的对象上存在混乱、庞杂和不统一,而使"男孩危机论"存在前题脆弱的危机."男孩危机论"提出的种种证据是男性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属性,在当下过度标准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被放大,不存在单独的"男孩危机".只有教育危机,它超越了某个单一性别,是男生和女生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工人阶级被逼到水深火热的境地,工人的罢工和游行活动此起彼伏。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揭露了资产阶级转嫁危机的救市政策,并确定了共产党人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斗争策略,以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实现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崇高理想。国际金融危机的表层原因要归结为资产阶级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深层原因是资本的过度积累、生产的过度剩余;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冯培恩 《小康》2006,(4):16-16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过度负债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方亦雨 《创造》2009,(3):56-57
“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精神危机,无一不在诉说着,美国过度消费的道路是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也逼迫着人们对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农业气候危机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粮食安全危机和发展潜力危机等。这些危机若得不到控制,由此而生发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危机甚至战争威胁,将逐步逼近现实。而农业自身的过度垦殖、放牧、贸易等发展方式也应对气候危机承担重要责任。为此,要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气候智能型"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高目标地提升国家粮食生产层次和粮食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比较起短缺的经济危机,过剩的经济危机其实算不得真正的经济危机,因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应当是不至于饿死人的危机。在本质上,过剩的经济危机是社会分配不善和运作不佳的危机,也是社会普遍过度追求财富的结果,所以如果社会能够端正对财富的认识,同情贫困阶层的处境,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了脱实向虚的长期发展趋势。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当前的欧美债务危机。根子都在实体经济萎缩、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世界经济脱实向虚、虚盛实衰,会对经济健康良性发展造成诸多危害。  相似文献   

9.
基于过度自信与锚定理论,次贷产品得以创造,这为整个危机埋下了伏笔。基于羊群效应、期望理论与分散不足,次贷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迅速膨胀,在危机过程中价格非理性崩溃,最终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和萧条。危机过程中,各个利益、传导链条中都充斥着非理性的行为。任何一个链条被打断,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损失。虽然次贷危机已经成为现实,但是我们相信在其他金融市场中也同样存在这类似的非理性行为、利益链条和传导链条,从次贷危机出发,重新审视、检验我们的危机防范机制,抑制非理性行为将来可能所造成的危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在经历多次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还能长久地发展下来,"时间—空间修复"战略的运用是原因之一。针对资本积累内部矛盾的危机倾向,"时间—空间修复"不断得以开启,在资本积累的历史中发挥着创造性破坏的作用。金融资本的发展将沿着克服矛盾和危机并产生新的矛盾和危机的辩证过程前进。一系列的"时间—空间修复"并未最终解决过度积累的问题,反而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1.
债务重组一般用来解决由于过度负债与大规模呆账引起的债务偿付危机问题。债务重组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讨论的仅限于《债务重组》准则规范的债务重组。  相似文献   

12.
德育共同体的建构是为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更好实现。在共同体对共同性的建构过程中,德育共同体面临自我中心主义社会道德冷漠泛滥所致的“陌生人”现象、极权主义霸权欺凌所致的“边缘人”现象以及物化所致对技术过度依赖的“虚拟人”困境。对共同性的反思与批判,有助于我们从社会规范领域分析情感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认同危机的深层根源,重构德育共同体研究的承认范式及其规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反思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逻辑发现,由美国房价下跌和基准利率的上升所直接引爆的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为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主要在于:次贷证券化及各种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引致信贷危机演化为资产价格危机;而盯市定价规则、动态信用评级及其银行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等金融系统内在的"过度顺周期性"恶化资本市场危机;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风险资产组合、降低风险资产比重的行为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全球金融市场陷于无序状态,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而全球资产价值的大幅缩水,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使得危机由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和投资渠道由消费型国家向生产型国家最后向资源型国家传递.  相似文献   

14.
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霾迟迟未散、欧债危机起伏不断、我国转方式调结构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导向进行了迄今最为明确的定调和表述。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深层次矛盾累积,群体性事件时常发生,其应对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益严峻。在中国各级政府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是一块需要加速整修的"短板",也是中国官员的一门"必修课"。公共危机过度泛化□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今天,城市中的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造成社会的恐慌与政府的应对困境。  相似文献   

16.
王立峰 《人民论坛》2020,(11):52-54
"中层危机"是公务员队伍中少数中层干部存在的恐慌心理。"中层危机"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导致心理抑郁、过度透支导致身心俱疲以及希望破灭导致逃离体制。其成因在于少数中层干部思想偏执,心理疏导不强;面临工作超荷负载,但减压途径匮乏;激励机制不强,职业认同感缺失。化解"中层危机",中层干部自身要摆正心态,调整情绪,不断学习,保持创新活力;单位和领导干部对中层干部要进行减压疏导,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正向激励机制,从而激发中层干部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金融危机作过极为深刻的论述。资本的贪婪使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产生了脱离实体经济而追求货币自行增殖的资本拜物教妄想。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创造出拿他人的、社会的财产进行冒险赚钱的赌博欺诈制度。虚拟化的信贷、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银行资本服务,加速了危机的爆发。美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危机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资本论》没有过时,应当在全面地、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与根源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表面上是流动性造成的,但实质则根源于美国居民借助金融创新维系其"透支消费"模式的非持续性。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次贷衍生证券的设计缺陷与监管失当、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和以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加剧了风险在全球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恶性传导,最终因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引发信用链断裂,使信用风险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危机理论对历次经济危机的逻辑归纳,本质上仍可定性为严重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19.
张平 《政策瞭望》2012,(3):55-56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资金投向实体的要求,并强调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这是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得出的论断,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下降、产业升级较慢、部分资金从实业转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住房金融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其光 《人民论坛》2010,(7):134-139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美国住房金融体系设计密切相关。比如向收入水平低、信用等级差的借款人发放抵押贷款,对贷款审核不严,政府监管缺位,衍生品发行机构负债过度等。中国须吸取美国教训,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切实防范住房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