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文化基础,也是社会意识赖以建构的框架。而正是因为民族主义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因此它在民族主义动机不太明显的现象中——比如2001年的基地组织袭击——就很容易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正如一位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克斯利(Aldous Huxley)毫不过分地把民族主义描述为“二十世纪的宗教”,民族主义确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实践之中最具力量和最富影响的现象之一。从硝烟弥漫的巴尔干到危机迭起的高加索,从西欧的排外主义风潮到卢旺达惨绝人寰的种族仇杀,民族冲突与种族仇杀、宗教和领土纷争、排外主义乃至恐怖主义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冷战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与解放以来,印度和中国都经历了剧烈的民族主义浪潮。但是,这些涌动的民族主义在两国却以显著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民族主义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外部,尤其是针对美、日“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印度,这一浪潮则主要由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加以动员和  相似文献   

4.
当代民族主义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于冷战后,往往被称为新民族主义浪潮,或当代民族主义.当代民族主义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环境,原因极其复杂.复杂原因下的民族主义的性质、功能也并非是单一性的,我们无法以简单的"进步"或"反动"去定性它.况且,评判和认定事物不仅取决于该事物发生的背景、动机、方式及作用等,也涉及评判者的主观认识和评判方法.全球化时代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一大难题,21世纪初期其发展趋势尤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印度教民族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印度教复 兴运动中一股保守主义思潮。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产生了若干个有影响的教派主义组织和政党。80年代初,以印度人民党(简称印人党)崛起为标志,印度教民族主义又一次兴起高潮,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影响国际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族主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就近几年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一、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有人指出 ,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是 1 40 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和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院哲学”辩论会上提出的。此后 ,这一名词开始被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频繁使用。人们对民族主义研究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据有人统计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有2 0 0多种不同的概括。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民族主义是在民族…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作为最时髦的概念已取代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我在这里所关注的焦点是民族国家面对当代经济力量时的生存能力.我们首先要注意两点:一是民族国家不顾及所谓的新全球文化模式而被强加于身的自我限制;二是那些谨慎的全球化理论家的论点受到关注,他们认为民族国家不仅被自己掏空了,而且被民族独立的"新"要求极大地动摇了存在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抽象地提出一般民族主义问题是极不恰当的。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据此原理,结合当今情况,我们还必须把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历代剥削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以克服在这个问题上的"左"倾错误,使民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世界的一系列政治热点问题中,民族主义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中东的阿以冲突,巴尔干的波黑、科索沃问题,俄罗斯的车臣分离主义,乃至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其直接或间接的都与民族主义相关联。或许正是出于这一缘故,近年来民族主义问题在学术界不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1983)与已故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盖尔纳所写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有关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2003年这本书终于有了中文译本(《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为我们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世界上曾先后出现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前两次民族主义浪潮与两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中国家维护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运动相联,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性.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则滥觞于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这一特殊背景下,带有某种历史必然性.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民族主义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的武器,这种民族主义不无积极意义;但总体上看,此次民族主义浪潮以宣扬民族分立、反对民族统一、抵制先进文明为基本特征,以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民族主义、种族排外主义为主要形态,思想极端,行为激进.同当今世界要和平、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的时代大潮相悖而行,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反动性.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摩尔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其学术专长为政治学理论,特别是正义理论和民主理论以及分裂主义伦理等。她的著述包括论文《我们时代的正义》(1990)和专著《民族主义的伦理之维》(2001)以及《民族、国家和边界:多元伦理理论》(2003)等作品多种。其中的《民族主义的伦理之维》曲牛律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8月出版,精装本,全书272页,分两大部分.共八章。该书的书评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罗纳德·贝纳撰写,书评发表在今年一月号的西方伦理学权威杂志《伦理》上。下面就是罗纳德·贝纳教授对玛格丽特·摩尔的《民族主义的伦理之维》的评析。  相似文献   

13.
奥运年的中国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灵敏 《南风窗》2008,(15):47-49
奥运在中国的举行,的确可以提升中国的地位,也会使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高点。但这些效应多属心理层面。在实质层面,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因为主办奥运,而在政治制度、经济成长、外交关系等方面产生本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 ,民族主义的影响及其所引发的民族问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解体提醒人们要充分重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的国家 ,所以正确对待民族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从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事实中吸取教训 ,做好我国的民族工作 ,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的基础来自政治民族的支撑,政治民族又是建立在众多文化民族共同拥戴的基础之上;而分裂主义的基础来源于族群民族主义的泛滥,其理论和现实动力均有赖文化民族的支持。文化民族使得分裂主义者和分裂主义运动找到了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靠。经由政治组织的操弄,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文化民族往往成为政治民族形成、政治身份认同的主要基础,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民族冲突频发、分裂主义甚嚣尘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吴迪 《南风窗》2011,(7):30-31
日本这次地震是千年罕见的巨灾,本是中国展现大国胸襟,打破西方对中国认识平面化样板化的有利时机,我们可以用比举办一次世博会少很多的财力物力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最早是140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和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院哲学”辩论会上提出的。此后这一名词逐渐为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所采用。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界定。本文无意厘清这一概念,只是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已成了有独立个性、可被不同演绎的有机生命体,并非单是爱不爱国这样铁板一块。政府的最大担心,并非爱国热情本身的走火,而是它会否通过爱国的大框架,连带触及国民对其它政府施政的不满。  相似文献   

19.
论东亚经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9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在北京大学举行了“面向21世纪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展望”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出席会议的是:方连庆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张锡镇副教授、关世杰副教授、许振洲副教授、沈青兰副教授。成蹊大学出席会议的是:田中治男教授、桂木隆夫教授、龟嶋庸一教授、幸村千佳良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代主任潘国华教授、成蹊大学代表团团长田中治男教授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有八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与会代表对有关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两校的学术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按发言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20.
赵博渊 《南风窗》2008,(11):74-76
中韩矛盾并非根本利益冲突,而是两国在发展过程和战略转型中的碰撞。尽管存在许多争端,但真正涉及实际利益的只有一个苏岩礁,其他的如高句丽问题多是一些务虚的面子活,而这些面子活恰恰正是卢武铉的负面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