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惠 《学理论》2013,(24):261-263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压力积淀,中学语文教师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职业倦怠感尤其突出。从社会因素、学科因素、制度因素、教师个人因素四方面来阐述造成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外部压力使语文教师找不到职业尊严,缺乏成就感,疲倦工作。语文教师个人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压,不注重个人能力发展,加重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2.
丁琳  晋婧婧  王晓明 《学理论》2012,(2):126-127
对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教师时间管理倾向、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变量间有显著相关,低个人成就感与时间管理倾向成显著负相关;二是在回归分析中,教师时间管理倾向对教师职业倦怠有负向预测作用,教师职业压力在时间管理与教师职业倦怠两个变量中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5)
幼儿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以天津市公立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编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笔者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天津市公立幼儿园在编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并不严重;教龄的长短与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存在相关;本科学历与大专和硕士生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2)
高等教育进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转变,高校教师面对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日趋明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高校内部小环境的因素,更有个体自身的因素。要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是要社会支持:为教师减压;二是要学校关怀:为教师减负;三是要自我调节:为职业喝彩。  相似文献   

5.
万谊 《学理论》2012,(9):107-108
近年来研究显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小学特教教师因其所教学生的特殊性,比普通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文章在小学特教教师现状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及成因,提出缓解小学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受十八大以来基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改善的影响,基层公务员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同时,虽然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加班更多,但他们的职业倦怠并没有明显增加。分析发现,基层公务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是负相关关系,且人际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联性更大;虽然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受个体背景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根据科层制定律,职位才是影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的根本因素。为此,应健全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报酬待遇;应重视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强化学习培训;应完善基层公务员评价机制、拓宽职位晋升渠道;应强化组织支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7.
郭君  邓东波 《学理论》2013,(11):360-361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困扰教师专业成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关注。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既有社会以及当今高职教育大环境影响,同时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过程。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应从改善社会大环境、加强学校人文关怀、教师个体自我调节等几方面入手进行。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五年制高职生这一群体进行了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关系的研究,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490名五年制高职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倦怠的调查,考察了两者的关联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技术实证,得出的五年制高职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负向预测学习倦怠;在核心自我评价四个子成分(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神经质和心理控制源)的预测作用上,不同成分的预测效用和效价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教师集体效能代表了教师团体的能力信念,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当前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实际出发,提高教导处集体效能感是提升教师集体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巧莲  陈婷婷 《学理论》2012,(29):89-90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应对方式量表(CSQ)随机抽取1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直接关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结果发现:一是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和幻想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一般效能感没有;一般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在年级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二是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三是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般自我效能对解决问题和自责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可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表现出差异性;并且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探讨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的关系。采用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对300名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外出打工者进行问卷调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发现自我效能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性别的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青年农民工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青年农民工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伟华 《行政论坛》2009,16(3):40-43
基于对天津市339名公务员的调查的结果显示,天津市公务员职业倦怠水平为中度.婚姻状况、年龄、学历、职务、单位类别是与倦怠感呈显著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公务员管理及制度等倦怠源对倦怠感具有预测性:倦怠感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下降三个维度也对倦怠后果具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李淑芳  刘慧瀛 《学理论》2014,(8):195-196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及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男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员工自我效能感是其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而培训迁移是员工对所学培训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过程。自我效能感分别影响员工对培训迁移内容的掌握、推广及维持。因此,提出三种策略来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即员工进行积极自我暗示、培训者创造的良好氛围及组织给予员工及时激励。  相似文献   

15.
田梅 《学理论》2012,(17):96-97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对3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其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毛宇飞 《学理论》2012,(10):94-95
基于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研究,探讨了班级支持感、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班级支持感、自我效能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呈正相关;班级支持感和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影响,且可以作为很好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1)
通过问卷测量法,研究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得到以下结论: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总体水平较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理科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文科生;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中的朋友支持、学科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4)
目的: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让父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子女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量表中的家庭目前实际情况部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对师范院校随机抽取的1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1.5for window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家庭环境与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家庭环境能够预测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以新疆财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66名在校不同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民汉一体化教学班级与纯民族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生源差异,来自农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得出当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职业兴趣偏好发生变化;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各个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