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理论》2019,(11)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与自然严重失衡、人与人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恩格斯依次提出了"两个和解"思想和"两次提升"思想。"两个和解"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身的和解",两次提升"旨在实现人的物种提升、人的社会提升。恩格斯认为",两次提升"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预定目的",两个和解"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原则,马克思提出的"两大改造"是实现从"两个和解"到"两次提升"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两个和解"是指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形成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与本身关系的激烈冲突。"两个和解"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由自我占有走向全面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两个和解",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生态伦理立法:"两个和解"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做到三点:确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存方式;明确现代人的生态环境责任;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命题,揭示出造物的工程实践的指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生存论存在论根基,主要体现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去存在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存论依据.不同于外在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而导致二者对立的"暴力逻辑",要么自然奴役人,要么人宰制自然.在马克思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内在性的解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逻辑前提和行动结果.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造物工程活动和作为工程集聚的工业证明人自身是类存在物,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人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人之为人的类生活,也是人与自然和解之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8)
马克思"生态人"思想蕴含于劳动异化理论中,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是以达成人与自然及人类本身两大"和解"为根本目的人,是追求"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人,是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诉求的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生态人"思想的创新发展,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先进群体是马克思"生态人"思想的生动典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塑"生态人"。  相似文献   

6.
传统哲学都是关于超验存在的本质的哲学学说.马克思对这种形而上学的传统哲学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展开批判.马克思将寻求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真理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主题,并将实践作为理解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和根据,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7.
陈云 《理论探索》2020,(5):39-47
生态正义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重要生态哲学范畴。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当前对生态正义的理论建构之路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条,即"生产性正义"与"生产关系正义",前者主要从"人与自然"层面表达正义诉求,后者则主要从"人与人"层面表达正义诉求。这两条建构之路对于人们把握生态正义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正义"建构之路的出场则能弥补其相关缺陷,理由在于:一是"生产方式"内蕴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维度;二是正义的话语基础必然根植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三是生态问题的产生根源可归结于某种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对生态正义的理论建构应该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为基础,坚持"大自然-人-实践活动"的有机整体性、生产性正义与生产关系正义的内在统一性以及从"自然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指向性,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和整体性地把握生态正义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我国刑事立法一贯坚持以挽救为目的,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前提;一些地区将"刑事和解"运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效果显著,起到了示范作用.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既能保护耒成年犯罪镲人的权益,又能保护被害人的权益.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注意的问题是:区分刑事案件的性质,确立社会参与原则,明确"刑事和解"适用的阶段及"刑事和解"的内容,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8)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站在马克思实践观的角度,揭示其生态观的原则,厘清马克思生态原则的脉络。指出马克思的生态观原则蕴含在其实践观中。从实践过程的主客两个角度阐发马克思的生态原则,进而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角度解读生态原则,理解马克思实践观中的生态原则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点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改造自然“为特征的传统实践观,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剧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践观,克服了传统实践观的局限性,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施战略,指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科学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自然观,而且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互动生成的历史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最终指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人们日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背后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德育主张建立一种全新的德育观,通过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其深层的哲学意蕴就是要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逆向生成的现实中,长久以来不被人们重视的生态视角得到揭示和探究,进一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双向生成问题,实现人与自然最终的"和解"及"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所谓"人际和睦";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所谓"身心和乐".  相似文献   

14.
滕艳娇 《学理论》2009,(15):67-6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睿智解析;贵和尚中的处世原则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深刻体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精神依托;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途径。在多元文化并存与冲突的今天,从和谐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为基础,要求在实践中改造自然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的实践态度追求"乐山乐水"的美学境界。这两种理论形态都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完善我国生态伦理制度的建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冯婉玲 《学理论》2009,(19):139-140
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不断兴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是历史辩证的统一的这个唯物主义观点,首先实践是理解“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关键;其次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最后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些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论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标志着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并体现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智慧的养料,需要把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需要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环境保护观念,体现了其积极的思想内涵.同时由于它产生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冲突的一面;过于强调自然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忽视对自然规律和奥秘的探索.必须对它加以科学的改造,树立人天和谐新理念,既要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又要积极探索自然,有效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早期著作中有比较集中的概括,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梳理,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彻底和解要在"社会"的中介下,经由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上有五层意蕴: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学说;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两个和解"理论;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涵,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内容,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新论断,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理论,对深化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