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隐性课程在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道德情感的激励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从高校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定位出发,从渠道、主体和资源等方面提出实现隐性课程德育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2)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教育,另一种是隐性教育。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显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隐性教育来弥补其缺陷具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从物质、互动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校园中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突破口。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  相似文献   

4.
赵丽娟 《学理论》2012,(18):98-99
隐性德育方法是指将德育目的、内容、主题等隐藏或渗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在提升其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内容丰富的春节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调节关系、鼓励精神等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在春节期间",说教"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感染教育可成为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又在于它本身的系统性。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利用众多途径、方法、形式,才能逐步完成这项大工程!高校德育实效性与德育课程途径、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关系。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彰显注重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6.
王复平 《学理论》2009,(18):216-217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又在于它本身的系统性。必须全社会齐心合力,利用众多途径、方法、形式,才能逐步完成这项大工程!高校德育实效性与德育课程途径、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关系。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的彰显注重高校非德育课程途径的德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之事。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形式,隐性课程在其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开发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具有必要性,目前职业学校中开发隐性课程的策略有:发掘职业教育中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完善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职业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3)
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发展的基石,德育理应渗透在文化的发展之中,因而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的融合途径,促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演变,在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并设置为基础课程,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才能使得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自立自强,提高自己的君子修养,从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9.
郭志鹏 《学理论》2011,(3):277-278
高校中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式课程作为显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一种间接的、内隐的课程即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提高隐性课程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通过心理咨询、课堂教学以及活动训练等进行,隐性课程的教育没有受到重视。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先简单分析了隐性课程教育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述隐性课程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功能优化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学理论》2010,(10):222-222
当今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显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容易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效果往往不佳。因此,文章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出发,阐明了隐性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隐性课程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亚敬  吕冬生 《学理论》2010,(16):291-29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良好载体。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教育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学生易接受性和主动性,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深入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还能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1)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普及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使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代高校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效果,应从合理构建课程模式,创新课程内容,拓展课程实践平台等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6)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因此,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深入了解宿舍文化的内涵及德育功能,并积极开拓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冯合国 《学理论》2010,(25):207-208
通过对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反思,认为思政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其隐性效果,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形态,它具有潜在性、非强制性、广泛性、针对性等特征,对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特别是隐性效果--是有益的补充。认真研究潜在课程对思政课的作用以及探讨强化潜在课程的措施,无疑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隐性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邱实 《学理论》2010,(14):202-204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信息共享,信息获取途径多样,信息获取打破了传统的不对称状态、冲击着传统的权威感,但是也给个体信息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新挑战。隐性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因此,开发隐性德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分别从隐性德育课程、同辈群体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网络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学校隐性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育资源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思政教育领域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也渐渐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视野。学术界到目前为止,对高校德育资源的内涵、分类、德育资源开发和整合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探索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区文化与高校德育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大学生们对高校社区的依赖性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这也反过来促进了教育者对社区、社区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通过对社区文化与大学生、社区文化与高校德育内在关系的分析,着力探索新时期高校德育新途径,推动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曾爱明 《学理论》2010,(11):275-276
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与实验法,对挖掘隐性课程提高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探讨与分析。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中的排球历史、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比赛与考核等,都是隐性课程的优良载体,主要利用得当,它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实验也表明隐性课程的渗透,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1)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德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呼唤德育工作的创新,而隐性课程教育是未来高职德育教育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