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同时以人为本,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与不间断发展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以物质生产力为基础的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这就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求是》2004,(10)
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结合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相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执政理念。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原则。那么,“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主要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层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松柏问:“以人为本”是一个理论问题,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基层工作中,我们一方面有“‘以人为本’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又对基层工作究竟如何具体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困惑不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上正确理解把握“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它的科学标准是什么?我们期盼得到专家的答复。 基层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精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如何从理论向实践飞跃这样重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人的本性认识,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关键在于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求真务实,只有求真务实,才能更好地以人为本。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解决社会…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是从哲学的角度,运用哲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然而,当前哲学研究陷入困境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哲学研究要摆脱困境,关键在于哲学研究不能缺少现实、理论和人本三个维度。在现实维度,哲学研究要关注现实世界、认识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在理论维度,哲学研究不能忽视理论世界,必须为实证科学提供理论支持;在人文维度,哲学研究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里说的“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管理的人本观念,因而顾名思义,即是以人为根本,它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它说明了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决定的。这是因为: (一)人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管理客体包括人的要素、物质资料、科学技术、信息、时间、空间以及观念等要素。并且从相互联系的状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人  相似文献   

8.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晋中公路分局这几年确立的“路更好、人更富、环境更美”的总目标,经过实践,已经深入人心、扎根基层,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一面旗帜,我们要继续喊响这个口号,继续高举这面旗帜,继续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而努力奋斗。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我们应重新解…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从以神为本到以物为本再到以人为本的历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我国目前存在的生产主义盛行、贫富差距扩大和价值观念失范等突出问题,正是对以人为本的呼唤。我们要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结合,从以物为本的发展方式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坚持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相结合,做到市场和政府“两手都要硬”;坚持制度建设扣人的自身建设相结合,实现制度完善和人的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一,更加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实践形态,即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这一维度作了较为科学、系统的阐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运动”是以奠基于“现实的个人”之上的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以革命为主要形式来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时至今日,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的现实性、长期性和人民性等特点依然启迪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2.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以人为本"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宏俊  方彬 《求实》2006,1(8):37-39
理解以人为本,需要明白几个前提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现实内涵是什么?其中的“人”是指什么?以人的什么为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应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关键点: 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者 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其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发展的理解由“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资源人”的演变,这种演变反映了发展中的生产力与一切社会关系之间的巨大变化。其中之一的显著特点是“分享”理念的涌现和实践。劳动者这一发展中的生产力要求“分享”管理权,TQC(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的出现就是明证;劳动者这一发展中的生产力要求“分享”决策权,员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就是明证;劳动者这一  相似文献   

15.
崔永和 《唯实》2000,(9):12-17
遵循马克思着眼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理论出发点,生产力系统的能动要素是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类客观性要素,归根结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正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本身及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的活动方式体现着人的素质和能力状况,服从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的活动方式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变动性,依据具体条件而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6.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涉及其思想来源、人和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等诸多重要理论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个方面.由此决定了以人为本与发展生产力的一致性和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深刻内涵,其中对人的理解至少可以从人自身的共性、横向的人和纵向的人三个维度加以理解,对本的理解也可以从目的、手段和主体地位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以人为本与发展生产力是完全一致的,应当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待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当前在科技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原则的坚持贯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深刻反思并寻找解决之策.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切实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遏制“功利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反思机制,落实“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保障“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崔永和  伍胜然 《唯实》2007,4(2):4-7
环境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随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于是,在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与人的环境需要相联系,拓展出“第三种生产”——环境生产理论与环境生产实践,已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既合乎历史又合乎逻辑的致思维度和新的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其中 ,劳动者是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要素 ,而智力和情感意志因素是该要素的本质力量。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培养劳动者的情感意志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要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指针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立足于实际需要 ;要着眼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并应注意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的理论,它成为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邓小平坚持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大大向前深化了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篇章。邓小平对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产力结构要素的重视与分析 邓小平总结了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整个20年时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生产力并非就会自然而然地飞速发展,这期间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种既适合生产力发展又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体制,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