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崇左是歌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浓郁的壮族边关文化,壮族的祖先骆越民族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花山文化,散落在左江河畔的壁画群至今仍是千古之迷。  相似文献   

2.
邓玲 《当代广西》2012,(12):18-20
“以武而鸣于天下”,史有“首善之县”之称的武鸣历史悠久,是壮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壮语以武鸣壮话为标准音,壮族文化源远流长,每年举办的“三月三”歌圩活动已成为武鸣县的民族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3.
梁莉  罗吉华 《当代广西》2010,(19):28-29
崇左,全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花山文化、天琴文化、歌圩文化……壮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北有漓江、南有左江",谜一样的花山岩画,使左江在广西众多经典山水旅游资源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李顺萍 《传承》2007,(4):30-31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壮族的歌圩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不仅产生了《刘三姐》等优美的传说,也创造了颇具代表性的南方山歌文化,壮乡也赢得了“歌海”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蒙飞 《当代广西》2012,(5):54-54
凡是有壮族同胞的地方就有歌圩,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崇左市几个县区的歌圩情形大致相当。每个县区的歌圩少则二三十处,多则六七十处,比较著名的歌圩有扶绥县的刘三姐歌圩,龙州县的县城歌圩、陇垌节歌圩,江州区的左州歌圩、江州歌圩,宁明县的花山歌圩等。  相似文献   

6.
壮鄉歌圩行     
《今日广西》2010,(5):56-57
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的小伙子。“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7.
许晓明 《当代广西》2009,(17):56-57
壮族人民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承载了壮旅民歌及其“涛性思维”的壮语却渐为式微,“欢”、“嘹”、“歌圩”等似乎要成为远去的记忆。为传承壮族文化记忆,一些壮族年轻人以网络为平台,悄悄发起了壮语“保卫战”。他们除了在壮族门户刚站“壮族在线”上建立专门的壮语文学习板块外,还通过流行歌曲这种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母语。这些年轻人先用壮语翻译或改编歌词,  相似文献   

8.
苏星 《当代广西》2010,(10):57-57
<正>阳春时节,绿意盎然。4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10年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田阳县敢壮山旅游景区正式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壮族儿女和八方游客云集敢壮山,共同欢庆这一壮族原生态歌圩盛会。  相似文献   

9.
潘琦 《当代广西》2011,(19):56-57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文化必定要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要有与其他文化相通的地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种文化使一方山水风光无限。广西素称“歌海”,是因为在八桂大地无处没有歌。无人不会歌,无事不唱歌,唱歌已经成为广西人民的生活必需。而“歌圩”是歌海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50多个县有歌圩流行,如壮族的“歌圩”“圩蓬”、侗族的“花炮会期”、苗族的“跳坡节”、瑶族的“达努节”、仫佬族的“走坡节”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在形式上都是以集体对唱山歌为主,结合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陈玉冲  黄东桂 《前沿》2009,(9):96-99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壮族习惯法在壮族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壮族人民伦理思想的丰富体现。这些闪烁着浓厚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壮族习惯法对于维护壮民族的共同利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认真解读和广泛弘扬壮族习惯法中伦理文化的时代新意,对推动当前伦理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10)
广西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历经数千年而发展成型,积淀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巫调是数代壮族人民共同的社会记忆,发展到当代已经面临濒危的境地,需要进一步传承发展。为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基于翻译的"文化转向",英译凌云壮族巫调具有保护传承、弘扬推广、丰富理论成果和创造学术交流机会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尤明慧 《前沿》2011,(13):160-163
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是在比较中显现的,壮族与鄂伦春族由于所处地域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模式,通过对他们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内容,即主要涉及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内涵的分析,揭示壮族与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具有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意识和心理品质的普遍意义的现代价值,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显示出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对于建构适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当代社会人文素质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文化保证。  相似文献   

13.
壮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实践中一代又一代地创造了很多优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累了诸多的民族风俗,体现了壮族民情特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需对壮族的民俗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一壮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它以某种方式世代承袭,长期因循,对人们的思想、生活、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是人们自愿遵守的无形的民间“法律”,它具有精神的制约力。同时,又是壮族的一面镜子,是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壮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反映,是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组成部份。斯大林说:…  相似文献   

14.
黄桂秋 《桂海论丛》2006,22(5):84-8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构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培育土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壮族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产类型、民族历史遭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15.
自1983年以来,武鸣每年的“三月三”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歌节活动,而2003年农历“三月三”歌圩活动项目中,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武鸣壮族师公横鼓舞。那古朴  相似文献   

16.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6月中旬,我们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廖明君研究员,一行数人前往德保县调查了解壮族马骨胡艺术及其传承情况。德保县是南路壮剧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的壮剧团遍布城乡各地,常年活跃于基层。每逢歌圩或农闲之时,当地百姓都相邀结伴,排演壮戏,马骨胡以其清脆、高亢的音色配合德靖土语的起伏转承成为南路壮  相似文献   

18.
蒙云龙 《传承》2013,(7):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蒙云龙 《传承》2013,(5):105-107
壮族文化是壮族儿女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它展现了壮族文化多样性、神奇性与和谐性的外显特征,体现壮族人民苦干、敢干、实干、巧干;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精神。壮族文化具有发展经济、促进团结和提升竞争力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壮族传统习惯法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是壮族社会成员共同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壮族传统习惯法在维护民族利益 ,调整社会秩序 ,调整婚姻关系 ,保障民族繁衍 ,规范生产活动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发展 ,传承民族文化 ,起着积极作用 ,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