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道原则在中国实施的社会和法律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龙 《求索》2006,(3):89-91
赤道原则是国际项目融资中新出现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它们要在中国得到真正实施,需要一个合适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具体表现在银行自觉遵守,银行业严格自律,公众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积极监督,健全和完善与融资有关的环境与社会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叶宏 《求索》2008,(8):149-151
目前对于国际惯例的概念尚缺乏统一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惯例的概念就是一个主体性问题。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国际惯例的概念具有层次性,不能把社会领域的国际惯例和法律领域的国际惯例相混淆。法律意义上的国际惯例又有公法意义上与私法意义上的之分。重新认识国际惯例的概念,对于我们如何应对国际惯例,如何更有效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宇 《理论月刊》2012,(4):92-95
近些年来,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中出现了按日计罚这样一项新型的法律责任.虽然,在港台地区和国外的环境立法中早已有了相关实践,但该种法律责任在我国的环境立法实践中还处于尝试阶段.主要是对其法律性质存在诸种学说,尚不能统一.在立法实践中选择执行罚的法律性质可以减少与“一事不再罚”原则问的冲突,它通过不断累积的经济压力促使违法者早日纠正违法行为,而这也符合环境立法中环境保护优位的立法目的.根据按日计罚的执行罚性质,在立法上设置该法律责任,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也应与现行法律规定相衔接.  相似文献   

4.
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在法律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诸多问题,产生根源在于法律缺乏对其经济实质的考虑。在认定融资租赁合同性质时应充分理解租赁物性质、价值、租金等经济实质要素,通过租金和以间接占有担保作出法律解读。  相似文献   

5.
顶柱 《前沿》2006,(3):122-124
随着社会生活中悬赏广告的日益增多,有关悬赏广告的法律问题自然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这种既老又新的社会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法律对其调整也是必然的。因此,在2002年12月23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的民法草案,已写进了这方面的内容,这与过去的规定完全不一样,它将传统的拾金不昧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这一立法的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悬赏广告的基本理论、法律性质、法律效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悬赏广告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我国项目融资实施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对项目融资方式审批政策的研究,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环境。同时,提高发起人的信誉度,加强项目融资专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内环境的培育杨伟荣一、法律内环境的内涵法律环境是法律外环境和法律内环境两者组成的有机整体。法律内环境指的是与法律外环境即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形态。它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如分成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或者是法...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源自美国,因其具备信用融资、结构性融资和表外融资等诸多竞争优势,迅速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宠儿,并呈现出日益兴盛的发展态势。鉴于此,文章基于我国本土资本视角下分析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与法律风险便有了现实意义,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基本交易结构的分析,可为我们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作前瞻性判断。  相似文献   

9.
民间融资作为国家正规金融渠道之外的一种融资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环境。由于法律在民间融资的认定、保护、规范和引导方面存在缺陷甚至冲突,使得民间融资游走在法律边缘,集合法性与违法性于一身,妨碍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正确区分民间融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犯罪的差异,有助于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构建合理的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10.
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社会效果是对法律评价和检讨的根本依据。以法律体系化为标准,以司法实践为实证,对刑法关于伪证犯罪的法律规定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1997年刑法在伪证犯罪的法律规定方面,比较1979年刑法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憾与不足。刑法关于伪证犯罪的法律规定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不能满足当前司法实践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建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这是法治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能否实现这种追求,其中的原因不仅仅与国家强制力有关,更主要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合道德性体现了法律的内在合理性。只有具备了内在合理性的“法”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尊重、维护乃至信仰,从而确立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12.
《群众》1995,(4)
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认为: 从调查情况和南京市优秀企业家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标准。一是要有强烈的成就感。必须是勇于开拓、热忱立业、自加压力、不断进取、追求辉煌的企业的经营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在错综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与企业共命运。  相似文献   

13.
赵春力 《前沿》2012,(22):74-75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有关残疾人事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在十一届人大会议上,重新修订了《残疾人保障法》并审议通过,这对改善残疾人生活物质条件与社会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律建设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有关无障碍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尤为缺失,为进一步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缩短残疾人与非残人在生活及社会水平间的差距,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很有必要,本文就有关残疾人的无障碍权益保障法律的完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引发了争议。我国关于网络虚拟社会的立法工作尚属缺位,但是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反映出其在现实社会属于交易工具性质,其价值具有现实社会的债权和物权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司法判例。今后需要结合实践,完善立法,对这一新型的财产形式提供更好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5.
高瑛玮 《前沿》2014,(15):93-94
《社会责任指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国际社会多年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的最好总结。它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不是一个认证标准,然而,它展现出国际社会对于社会责任的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为各国建立和完善本国的社会责任规则体系提供了一个出色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伦理学是从法学与伦理学的结合点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近代以前 ,法伦理学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 ,它被包容在哲学伦理学这一大的门类之内。但对法律的道德思考一直就没停止过。 1 9世纪中叶以后 ,现实社会对法律的确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证主义哲学和职业法学家的出现 ,强调了对法的客观科学的分析 ,排斥法律中的价值因素。二战后 ,对人类灾难的反思和社会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法伦理学因此具备了蓬勃发展的独立姿态。法伦理学的学科属性取决于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它既研究法律的正当性问题 ;又研究法律中的正义问题 ;还研究新兴领域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与此对应 ,它研究的方法既要有思辨的哲学方法 ;又要有价值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还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法伦理学的最大使命是对法律的道德批判  相似文献   

17.
李广义 《桂海论丛》2011,27(2):42-45
有学者撰文对环境伦理学进行批判,指出它是浪漫主义、西方主义、虚无主义的化身;在法学界,其"真理化"倾向比较严重,使环境法学者脱离社会现实,不利于中国环境法律建构与环保实践。笔者认为环境伦理学并没有"真理化"的自我标榜,其本身具有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论证逻辑方面,"自然主义谬误"问题的消解补充了其逻辑缺陷;在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日益凸出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促进了环境法学由"浅绿色"到"深绿色"的转变。同时,在环保实践方面使人们学会了"伦理生存"。  相似文献   

18.
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精神文明标准走一个与历史进程有着内在迟辑统一性的过程。它既是邓小平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标准把社会发展的标准重新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奠定了这一价值评判机制的牢固基石;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进一步具体化;精神文明标准坚持了社会发展的精神标准,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补充和对社会发展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自然法从古希腊伊始,至今一直是法律思想领域的一柱栋梁,它历经西方社会各大学派的吹捧或是抨击,从兴盛到没落再到复苏,不得不说它是西方法律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学说。它奠定了西方法律人权、民主、分权等观念的基础,它的超然、实然、应然的内容层次也为现代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它在西方法律文明史上的地位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安徽省部分市、县的农村宅基地置换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宅基地置换的背景和内涵进行了剖析。从法律逻辑这一视角,来审视农村宅基地置换实践的合法性。结合实践的调研,认为在即定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践中,由于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经济财政制度、乡镇政治治理逻辑,使农村宅基地置换过程中法律逻辑与实践逻辑产生了背离和冲突。从这些背离中,可以窥视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宅基地法在当下农村社会运行制度环境与实践逻辑。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农村的土地法律制度应与基层政治逻辑和社会内在需求相适应,才有可能能产生较好的社会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