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振荣 《新湘评论》2023,(24):26-29
<正>走向现代化,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不懈奋斗,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2.
200年前。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先驱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力主“睁眼看世界”。200年后,站在中国的视角表达中国立场的前提。依然是要对这个世界有着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时值“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当重新翻开这段历史时,仍能激起我们的满腔爱国热忱。1915年,陈独秀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拉开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提出厂’科学救国”的IJ号,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报进到了文化层次,虽最终未完成其历史使命,却给我们许多启示。本文试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史实结合当代中国的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I二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援地的变化。但不难看出,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国面临着同“七_四”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舞台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都饰演着主要角色,徘徊于国共两党之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势力,他们也一直追求着,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承担救国的一份责任,同时,他们的价值也只有在救国的途径中才能为人们所重视,于是他们追求着一种对社会的“承担机会”,并在实际行动中珍惜着这样的机会,梁漱溟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史上有四次较大的接触和交融。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经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发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时有人提出“全盘西化”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全盘西化”论归于破产,社会主义走向胜利。今天有人重弹“全盘西化”的老调,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回到资本主义社会去,这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江苏淮安新安小学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儿童抗日团体——“新安旅行团”。这支由少年儿童组成的宣传队伍,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宣传抗日,宣传救国,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震醒,他们开始思考堂堂的华夏之邦何以沦为弱小民族,任人宰割,受人欺侮?中国应该向何处去,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危机?魏源就是这些爱国忧民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冷静地思考现实问题,大胆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8.
魏源对外政策的“三大主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对外政策的“三大主义”:一是“以夷攻夷”,即利用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制服敌对国;二是“以夷款夷”,即利用和平外交手段联合一国或数国共同对付主要敌人;三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以制约敌对国。魏源的“三大主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夷务”思想体系,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墨铃 《新湘评论》2020,(4):57-58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的质量也在提高,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考虑着手建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早立报国志的李达,留日学习时选择攻读理科,力图“实业救国”“科技救国”。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达意识到在反动政府的统治下,“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不切实际的,便放弃理科专业,专门攻读马克思主义,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李达把自己撰写的《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偷偷寄回国内发表,这使他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位先驱者。  相似文献   

10.
伊力 《党史纵横》2001,(3):33-36
翻开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两位奠基人——“南吴北范”。“北范”指的是在天津创办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范旭东,“南吴”则是指被誉为“味精大王”的吴蕴初。在吴蕴初一生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艰难跋涉中,人们从中感悟到的是他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891年农历 8月,吴蕴初出生于江苏省……。   童年时代的吴蕴初顽皮、大胆、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由于家境贫寒,吴蕴初 13岁时才进入私塾读书,同时还要承担家务。因为被老师看不起,他时常被无故训斥。有一天,他一怒…  相似文献   

11.
段正佼 《世纪桥》2011,(3):83-84
近代中国可谓是风起云涌,战乱不断,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敌国的疯狂侵略、割城略地,也伴随着爱国人士的孜孜探索、奋力救国。爱国主义成了中国近代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本质祈求。正是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为《新青年》)为标志,一场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的新文化运动狂飙席卷中国大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探索救国之路的新启迪。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重庆,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外国商品入侵的空隙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增长,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方在农 《唯实》2003,(11):79-80
20世纪的科学技术以其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全球。人类知识宝库中有 80 %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建设诞生于 2 0世纪。科学技术的精神、观念、方法、知识和成果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 ,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2 0世纪初的中国 ,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 ,却危机四伏、灾难深重。当时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 ,满清王朝的大厦岌岌可危 ,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关头 ,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知识界高呼“科学与民主救国” ,有识权贵热衷于办“洋务”(工业 ) ,爱…  相似文献   

14.
“吾人读书求知识,本为社会进化而牺牲。”共产党人黄廷钧少年立志,献身于救国救民事业。留法期间,从一个“科学救国”、“实业救国”论者升华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回国以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点燃了平和县农民运动的火把。黄廷钧是闽南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黄廷钧(铁台),一八九八年生于福建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组织“华侨航空救国协会”,捐款献机,创办航校,培训飞行员回国参加空战,为保卫祖国领空屡建功勋,做出重大贡献。 华侨有着“航空救国”的光荣传统 中国航空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和海外华侨的努力献身分不开。华侨旅居海外,较早接触到航空这门新兴科学技术。把飞机看作是安邦兴国的有力工具。这是华侨“航空救国”思想的来源。早在本世纪初,当美国莱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06,(22):53-54
20世纪30年代末,正值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先后派遣了“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和“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出访了中东、南亚和东南亚的十几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伊斯兰国家。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企图煽动西北穆斯林搞所谓“同回国”的分裂阴谋而奔走宜传,赢得了这些国家政府和广大穆斯林人民对我国抗日战争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这些国民外交活动的倡导者,就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回族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马天英。  相似文献   

17.
一、康有为的主要经济主张康有为的著作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前的《公车上书》、《大同书》、以及专论经济问题的《物资救国论》、《金主币救国议》和《理财救国论》等著作中。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富国”、“养民”论1895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即《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富国之法”和“养民之法”,是一整套相当完整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亦称“富国”、“养民”的十项纲领。“富国”,包括“钞法”、“铸银”、“铁路”、“…  相似文献   

18.
孔繁军 《理论与实践》2003,(10):48-48,47
我们公司创建于1979年。公司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装饰装修、物业管理、工业商贸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获得了国家建筑施工一级总承包资质。公司先后荣获了国家级“金屋”、“银屋”奖,中国社会信誉企业,中国企业信誉AAA级单位,辽宁省百强建筑企业,辽宁省建设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成立学生会。会议决定:派代表分赴北京、天津参加学生会议;通电全国,要求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立即退出会议;要求政府惩办卖国贼,提倡抵制日货;发行《救国报》,组织讲演团。中旬,该校学生会代表赴京与北大  相似文献   

20.
田田叶 《世纪桥》2012,(11):28-29
林则徐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晚清统治岌岌可危、国家民族面临重大生存危机之时,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林则徐开始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看待西方世界,开始思考有效的救国救民方略。他关注现实,注重实效,尝试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变通自己,开始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这些行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壮大自己而“制夷”,在“制夷”中得以振兴富强。但是,近代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等传统思想的内在发展,作为统治阶级,作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维护者,林则徐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