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2.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3.
即使诸葛亮再活十二年王学安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可惜出师未捷,最后病故军中,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确感人肺腑,后世的一些善良的人们扼腕兴叹:假如诸葛亮祈禳北斗,主灯不被魏廷搅灭,再增寿十二年,必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其实这...  相似文献   

4.
人生感悟     
快乐的哲学张元梅前不久,一位老同学出了车祸,整个车头都被撞坏了,幸亏人没有伤着。他一回家就向母亲报告了这个意外的不幸。“真走运!”没想到母亲竟高兴地说,“幸亏你开的是那辆破车,要是开你新买的车出去……”“错了啊!”老同学大叫,“我今天偏偏是开那辆新车出去的。”“真走运!”他母亲又一笑:“要是你开旧车出去,旧车经不起撞,只怕你早就没命了!”  相似文献   

5.
柯智 《廉政瞭望》2010,(7):15-17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官场成功政治秀的代表。三顾茅庐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更是诸葛亮经世奇才展示前的摆谱作秀。诸葛亮三气周瑜致其气绝而亡后,还与赵云引500军带祭礼赴巴丘吊丧。诸葛亮亲自奠酒,跪于地下,宣读祭文,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让东吴众将都认为瑜亮不睦是虚言。这一吊孝秀,让舆论和民意站在诸葛亮这边,而且维系了孙刘联盟。  相似文献   

6.
友善的力量     
东汉末年分三国,阴谋、阳谋,明争、暗斗,而当时刘备可以说是既无孙权的据有江东、国险而民富,也无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只徒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罢了。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由是感激,他六出祁山,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尽心尽力报答先帝,辅佐后主。因为刘备的善待,而使诸葛亮如此尽心尽责,死而后已地报答刘备。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的严与廉王平陈寿在《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元善不显”,因此,深得蜀汉君臣百姓的拥护。执法严明,敢于碰硬,是诸葛亮的一贯作风。李严是刘备死时和诸葛亮一同受顾命的大臣,可以说是蜀国大臣中的第二号人...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遥想当年,马谡作为一员战将,刚愎自用,在事关大局的街亭一战中,不按主帅孔明的部署行事,不听属下王平的劝谏,舍水上山,结果惨遭大败,痛失街亭,使蜀军全线动摇。诸葛亮只好退兵,北伐也因此宣告失败。按说胜负乃兵家常事,但诸葛亮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却用了出人意料的非常手段。其一,为严明法纪,以儆效尤,诸葛亮毅然决然将马谡处斩,这为后人留下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千古美谈。即便在今天讲法治的社会,这种做法也是难能可贵的,毕竟诸葛亮与马谡有着“义同兄弟”的深厚情谊。其二,为惩罚主…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有个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得看是什么事。如果讨论怎么做皮鞋,一个臭皮匠赛一个诸葛亮。如果三个臭皮匠一块儿来起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臭皮匠越多,这个出师表就越不像。还有一种情况,三个臭皮匠杀死一个诸葛亮,完全可以啊。你怎么老当诸葛亮呢?你为什么享受  相似文献   

10.
张勇 《廉政瞭望》2008,(6):58-58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忠”与“智”的代表,为后人顶礼膜拜。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更让人津津乐道。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同样如此。由于他在用人方面的六不可取,造成了他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称雄一时的西蜀,不久即为魏国所灭。  相似文献   

11.
空城不见诸葛亮李耀林锣鼓开场,多疑猛将司马懿率大军逼临城下,城内虽无重兵镇守,却城门洞开,只是城楼上不见了巧施空城计的诸葛亮抚琴观景,真急煞台上的老军。主角诸葛亮缘何不出场救城,走穴去了。这是漫画家王复羊先生创作的漫画《空城「记」》。这幅画巧妙地借用...  相似文献   

12.
最近去了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儿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山坳巾,此地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都没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后,情形就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13.
<正>诸葛亮——最成功的计谋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官场成功政治秀的代表。三顾茅庐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更是诸葛亮经世奇才展示前的摆谱作秀。诸葛亮三气周瑜致其气绝而亡后,还与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09,(1):49-49
姜维(201年—264年)字伯约,三国天水冀县(今甘谷县)人,羌族,是三国蜀汉著名将领,有勇有谋,胆识兼备,屡建战功。姜维父亲死得早,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父功赐中郎,参与本郡军事。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年),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魏天水太守失上邦(今天水),姜维等投奔诸葛亮。归汉后,姜维深得诸葛亮的信任,被任命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赐爵当阳亭侯,时年27岁。后又被任命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姜维跟随诸葛亮几次北上伐魏。在征战中,诸葛亮把自己的才学传授给姜维,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三国演义》,感慨颇多。诸葛亮五次北伐,劳师动众,均无功而还,给蜀国留下了国力匮乏的隐患。在首出祁山时,蜀国大将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方案,却被诸葛亮否定。现代军事学家多认为这一战略是当时的最佳方案,这个结论也从司马懿之口找到佐证,司马懿道:“诸葛亮平素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相似文献   

16.
幽默     
三顾茅庐曹操:诸葛亮,你要是跟俺干,俺给你年薪几十万。诸葛亮笑而不答。曹操失望离去。孙权:诸葛亮,你要是跟俺干,俺给你美女高官!诸葛亮摇头不语。孙权愤然离去。刘备:诸葛亮,你要是跟俺干,等将来成功了,俺一定取消农业税!诸葛亮欣然点头。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啊诸葛亮,想不到你这一脸苦大仇深的,也有这么不厚道的时候哇。"读史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我们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如果细细究其本源,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回事。有时候,当了解了它本来的故  相似文献   

18.
偶得一古疏,乃请罢诸葛亮丞相之职,不知何人何时所作。其文曰: 臣闻:诸葛亮但一村夫,而劳圣上三顾,其傲上之罪不可恕;初出茅庐,便乞请剑印,发号施令,虽有火烧博望之功,其篡权专断之罪不可恕;刘表乃汉室宗亲,且有大恩于圣上,而诸葛亮乘其病危出取荆州之议,欲陷圣上于不仁不义,罪不可恕;周瑜用美人之计,诸葛亮欣然应之,令圣上入赘为婿,事虽侥  相似文献   

19.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世声     
《党课》2014,(15):126-126
人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心不在焉,好高骛远。最让人后悔的是,明白了却没去做,身边常有的却没发现。 ——人最容易失误的是,自认为都懂得,却只看了表面诸葛亮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借东风,又是空城计,简直聪明极了!然而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恰恰是我们文化的一个致命伤——投机取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